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遭遇今年秋冬季首次PM2.5污染过程,2025年10月30日开始,随着冷空气南下,本轮污染将逐渐消散。
10月30日上午,伴随大雾天气,河北中南部多个城市出现重度污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实时监测数据显示,石家庄市实时空气质量(AQI)指数在10月30日凌晨已经超过200,出现重污染,截至上午10时,AQI指数为218。其中,PM2.5浓度为168微克/立方米。保定市和廊坊市PM2.5浓度都达到171微克/立方米,邢台市和邯郸市则为167微克/立方米。
10月30日上午10时,北京市AQI指数达到158,仍为中度污染。其中,PM2.5浓度达到120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达到152微克/立方米。
据新京报10月29日消息,在不利扩散条件下,本地排放叠加区域污染传输影响,10月28日上午起,北京PM2.5浓度快速升高,从1级优快速抬升至4级中度污染级别。科技日报介绍,10月29日14点,北京市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189、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细颗粒物)。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表示,在本次污染过程中,北京的气象条件显著不利。大气垂直方向上存在逆温层;水平方向上夜间高湿静稳,白天则受偏南风控制,上游高浓度污染物自南向北传输影响至北京,导致浓度迅速攀升。同时,根据PM2.5组分显示,硫酸盐占比快速上升,区域燃烧源贡献突出。
不过从10月30日起,北京受冷空气扰动影响,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10月31日至11月2日预计空气质量将维持优良。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显示,10月30日,受东北弱冷空气影响,京津冀东北部污染缓解,区域北部空气质量优良,中南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河北中南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0月31日,受冷空气自北向南逐步影响,扩散条件改善,京津冀区域大部空气质量将转为优良。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10月28日发文介绍,进入秋冬季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先是经历了连续的“优良天”。10月23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南部率先出现PM2.5污染,近几日呈范围扩大、程度加重态势。
本次污染过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介绍,首先是区域污染排放维持高位。根据经济社会运行统计、污染源监控等多源数据分析,10月下旬以来,区域火电供热行业污染排放同比基本持平;重型货车交通流量、工程机械开工时长同比增加6%;区域内监测到火点253个,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中部。从颗粒物组分特征来看,在污染高值时段,区域PM2.5硝酸盐占比超四成,表明工业、柴油车(机)排放的氮氧化物及其二次转化是本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局部地区受生物质开放燃烧等影响,PM2.5污染时段有机物占比达到五成左右。
其次是静稳、高湿、逆温等多因素叠加,区域气象条件明显转差。本次污染过程呈现出典型的“累积-短暂缓解-加重”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0月23-25日)区域受弱偏南风控制,太行山沿线城市风速在1米/秒左右,相对湿度超过60%,导致污染物逐步累积。第二阶段(10月26日)区域北部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短暂好转;但南部因上游污染传输与本地累积叠加影响,污染态势维持。第三阶段(10月27-28日),区域再次转为弱偏南风控制,相对湿度甚至超过90%,北京、郑州等地近地面均存在逆温,扩散条件较第一阶段更差,这是诱发区域污染进一步加重的客观原因。
据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采取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截至10月2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区)依法启动预警,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等10个城市(新区),河南省郑州、洛阳等7个市启动橙色预警。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预计,10月30-31日京津冀中北部污染将短暂缓解,11月1-2日区域系统改善,但3日之后仍有累积风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11月4-7日,京津冀区域中部风场辐合,扩散条件持续不利,区域北部空气质量优良,中南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直至11月8日,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才能好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