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画家张仃((1917-2010)是东北人,却喜交南方画家,如张光宇、张正宇、李可染、叶浅予、李骆公、吴冠中、丁聪、黄永玉、廖冰兄、陆俨少、林风眠等,——但也有例外,比如韩羽,是河北保定人。
这让人想起“北人南相”的说法。当年,鲁迅曾对这种面相心理结构作过分析,对其中的优势互补——“厚重而又机灵”很是称赞。在张仃的艺友圈,张、韩是很特别的一对:身为北方人,却与南方画家打成一片,且都带“大巧若拙”的艺术风范,堪称“北人南相”的典范。
韩羽小张仃十四岁,1931年出生那一年,正是“九一八”爆发的年头,不愿当亡国奴的张仃,第二年(1932年)春就背井离乡,投入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对艺术的痴迷如出一辙。
张仃、韩羽何时订交?笔者未作考证,推想起来,应当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韩羽身在保定,心系北京,一有机会就往那儿跑,求师问道。他的艺术才华,很快得到京城众多画家的青睐,成为他们的座上客。1962年,韩羽为上海作家任大星的童话集《大街上的龙》作插图,一问世,就引起时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张仃的关注。张仃后来这样回忆:“这是一本普及读物,我把它列入珍本书架上,偶尔取下来翻翻,每次都有新鲜感,像听孩子讲故事,——我喜欢,我的孩子也喜欢……”(张仃《韩羽的画》,《它山文存》第9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画界都知道,张仃爱才,有时可以达到忘乎所以的程度。他喜欢韩羽,本不奇怪,仔细分析起来,却别有一番怀抱。韩羽天资不凡,好读书,通杂学,文心画眼,随机生发,且性情淡泊天真,布衣自足,不慕荣利,不党不官,画风近乎天簌。——所有这些,都令终日羁绊于“院长”的杂务政事,想当“业余画家”而不得的张仃深深向往。

韩羽作品《三岔口》

韩羽画作《三个和尚》,题曰:“俗谓‘三个和尚没水吃’,又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同为三数,何抑此而扬彼耶?包蕾、阿达亦有同感,相约作美术片自开户牖,让和尚舒一口气。”
2025年9月7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