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一个月来,秦始皇 " 采药昆仑 " 石刻是真是假的问题,在学术界和大众中间引起了持续的大讨论。
起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 " 采药昆仑 " 石刻:实证古代 " 昆仑 " 的地理位置》一文,指出在青海黄河源发现的这一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那一年的。
保存如此完整的石刻,果然是 2200 多年前的吗?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辛德勇认为存在伪刻可能性,从历法(公元前 221 年没有己卯日)、称谓(五大夫是爵位而非官职)、石刻风化程度等角度率先提出质疑。随后,围绕真伪问题,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古代史以及地质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纷纷发表意见,至今仍然莫衷一是。详见潮新闻评论——
引发这次大讨论的考古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仝涛,时隔一个月后首次发声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报,7 月 2 日头版
7 月 1 日,他在接受社科院主管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这一论断在学术界和全社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他当初是没料到的。学界提出的各种看法,这是学术发展中常见的,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采访中,他回应了学术界关注的石刻发现过程、内容解读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等问题。
发现经过
秦始皇 " 采药昆仑 " 石刻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2022 年。当时仝涛在青海当地调查一处吐蕃遗址——莫格德哇,为这一被盗严重的考古遗址制定保护和发掘方案。2023 年 7 月调查结束,考古队探访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遗迹:牛头碑、岩画、佛塔、墓葬等。
探访到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他们发现了这一处石刻。" 石刻表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有多处石片残损剥落,残存字迹非常模糊。" 仝涛等人粗略识别这些秦小篆文,看到 " 皇帝 "" 大 "(后考证为 " 采 ")" 乐 "(后考证为 " 药 " 字)等文字。
石刻。图源:光明文化记忆
这处石刻不是他们的工作重点,加上当时有人告诉他:这是清代的石刻。(清代康熙绘制地图,曾派人勘定黄河源。清代学者、书法家对古文字的研究十分发达,诞生了邓石如等精通小篆的书法家和学者。)因此,仝涛等人就没有过多留意这一石刻。
又过了半年多,他们制定吐蕃遗址的发掘方案时,又注意到这处石刻中有 " 己卯 " 二字。仝涛发现,石刻本身是带有明确年代的,而且又是小篆,他大胆猜测可能是更早期的石刻。随后,他们查阅资料,对比秦代文字和文献,认为 " 石刻开篇以‘皇帝’提头,其中言及‘廿六年三月己卯’,据秦历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 221 年的三月二十九日。"
如果是真的,这意义就重大了!秦始皇派徐福,去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难道秦始皇还派出一队使者,从长安往西,寻找昆仑山,采不老药?这是《史记》以来没有历史记载过的。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记载于《史记 始皇本纪》等古籍中,在日本也非常流行。
同时,秦汉时期 " 昆仑 " 的位置问题,也解决了。从《尚书》《山海经》到《穆天子传》起,昆仑、王母的传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典故,历代诗人反复吟咏。此外,还能证明隋唐时期通往吐蕃的 " 唐蕃古道 ",早在秦朝就打通了关键环节了。总之,对包括古代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在内的众多学科都是一个 " 惊雷 " 式的大发现。
考证过程
何以见得这处石刻就是秦代的,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那一年的呢?
仝涛表示,他们首先依据文字本身,包括石刻写的内容和文字的写法。" 该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后世虽然有模仿,但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石刻中提到的 " 五大夫 " 爵位,是商鞅变法后设立的,沿用至东汉,而且 " 五大夫 " 这几个字是 " 合文写法 ",是上古时期造字、写字的一种特别方式,在秦汉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这为我们确定石刻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仝涛等人做的石刻文字考释。图源:光明文化记忆
此外,石刻中 " 昆陯 " 的 " 陯 " 字的辨识,是又一关键例证。" 陯 " 字非常模糊、残缺不全,又极为罕见,识读非常困难,耗时很久。" 陯 " 偏旁为阜旁,西汉以后这一写法就基本绝迹了。" 我是通过比对里耶秦简发掘者张春龙先生慷慨提供的秦简清晰照片后,才最终将该字进行了确认。可以说,‘陯’字的识读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此一来,仝涛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是石刻是秦始皇时代留下的文物,意义重大。他很快将这一发现写文章公布,希望引起社会重视,尽早将这一地处高原无人区的珍贵文物保护起来。这是仝涛他们的初衷。
当然,对于仝涛文章提出质疑,从历法、时令等角度认为石刻为假的看法,也一直存在。潮新闻曾整理综述文——
回应争议
对于学术界提出的质疑,仝涛也首次进行了回应。
关于刻石年代的问题,他提到,他们对古文字进行考释,初步认为是 " 廿六年三月 ",廿一开始认为是卅,六也曾认为是七。而《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中存在 " 廿六年三月己卯 " 日,那么倾向于认为是 " 廿六 "。当然这几个字到底写的是什么时间,还需要再借助高清图像扫描进一步确定。
关于文字中写到的西行昆仑山这件事的可行性问题。仝涛回应,"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应该是开始于确定历法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 220 年。" 而秦始皇廿六年,则沿用此前的历法," 该年的三月是这一年的第 6 个月,而非第 3 个月,因此从逻辑上讲,采药使团是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到达的。
图源:光明文化记忆
" 使团选择在冰冻的冬季出行,一方面,可能是迫于秦始皇的紧急需求;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受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及古代交通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秦时的黄河上游尚未有足够的桥梁、舟船等渡河条件,黄河源高海拔地区又多湿地、沼泽,夏季极易陷车,只能在寒冬季节水枯结冰之时,车辆人马方可履冰通行。"
未来,仝涛表示,希望更深入地进行考古发掘,并在周边开展考古和发掘工作,为石刻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同时,他希望多学科共同参与,历史学、古文字学、古地质学、岩画学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准确的年代等信息," 为我们揭示更多秦代历史文化的奥秘 "。
最后,他呼吁加强对石刻的保护工作。石刻所在区域是无人区,交通不便,石刻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破坏的风险。希望与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把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甚至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更多考古发现的成果,相信未来一定会给世人一个答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