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周三上初一数学课,周二周四上英语课。”“好多同学都在补课,不补课的话,新学期开学会跟不上的。”据半月谈报道,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别人的进度,大搞超前学习,小学生忙着上初中课程,有的甚至提前学完初二重点课程。无论暑假还是双休日,孩子的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安排得满满当当。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育儿信条。但起跑线到底前移到哪儿了,又有多少条赛道需要孩子们去跑,似乎无人能回答。3岁启蒙英语嫌太晚,5岁上奥数课依然觉得不够从容,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也都要全面开花……如今很多孩子们的行程,要比家里大人排得还要满。

一年级新生翻开新课本阅读。新华网发(陶家淇 摄)
其中的吊诡之处在于,家长们并非不了解童年自由的价值和教育成才的规律,而是在“别人都补,我们不补就对不起孩子”“别人都上,我们不上就会吃亏”的恐慌情绪中相互裹挟,互相推着彼此疲惫前行,形成一种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人学得多,后面的人也被动跟着学得多。
超前教育有效果吗?的确有,而且这种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孩子能在短期内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能在课堂上对答如流,学习起来更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如今鲜有家长能在和自己孩子相同年纪时,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比他们更多。
但如果提到这种模式的危害,想必不少家长也都会感同身受:一些孩子过早接触超出其认知水平的知识,可能会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对孩子的专注力也会有影响,他们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已经学过了,因此不会专心听讲,反而错失更重要的内容等等。

学生们领到新课本。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如今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交卷心态”的体现。这届家长普遍是80后、90后,他们从小被灌输的就是不停奔跑的生存哲学,是“只有赢在起点,才能胜在终点”的价值观,因此难免会不断追求一种尽在掌控的踏实感。
这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想让孩子也能不断抢在别人之前完成标准答案,让每个阶段都能为下一个阶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无形的竞争中确保不掉队。但其实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是沿着我们设定的安全路径匆忙赶路,还是拥有自主探索世界、定义幸福的能力?
我们常将教育比喻为静待花开的艺术,然而,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喧嚣中,有多少人能以足够的耐心与定力,去尊重那个内在的、自然的生长周期呢?这些问题,显然不能只抛给家长们。因为他们在这场赛跑中,也同样是被动的一方。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仍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唯分数论”的导向。部分学校和地区通过挤压学生休息时间、推行超前教学等方式追求升学率,这种压力经过层层传导,最终还是落回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身上,形成难以挣脱的负重链条。

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投篮。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因此,就学校而言,还需真正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落实“零起点”教学,从源头上杜绝超前教学,推动教学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此外教育评价体系依然需要进一步改革。社会上存在的“名校崇拜”“职业歧视”等现象,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对教育模式的选择。因此,鼓励各行各业都能以更开放、多元的标准衡量人才,允许不同成长路径的年轻人都可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教育焦虑或许才能从根源上得到缓解。
打破教育内卷并不容易,它依赖于方方面面更彻底的改革。但只要方向清晰,每一步前行就都在接近目标。不急着把孩子推向所谓的起跑线更前端,而是守护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的权利,才能让童年的归童年、让未来的归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