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保险业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11月6日,金融监管总局首席风险官向东在第二届四明保险论坛暨中国保险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主论坛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了36%;累计赔付超过9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超过60%,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向东表示,发展科技保险意义重大。一方面,这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探索过程,而科技保险的核心价值就是以其风险分散、稳定预期的确定性,降低试错成本,支持企业平滑经济与技术周期,让科技创新主体能更加专注于技术突破与价值创造;另一方面,发展科技保险是保险业改革转型的内在需要。当前,科技创新正在全面重塑行业发展态势,对于业务模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科技保险需要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前瞻研判技术风险和风险特征,在服务硬科技中持续锤炼自身的硬实力,深度嵌入科技创新流程,发展“保险+”多元服务模式。
据向东介绍,2024年,全国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超过9万亿元,险资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0%,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向东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科技保险有望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科技保险正面临发展机遇: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为科技保险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超大规模市场支撑下的产业创新,为科技保险发展创造海量的场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科技保险发展赋予多重势能。
“当前我国科技保险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攻坚破局、扩面提质,根本还在于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在向东看来,需要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等原则,着力打造科技保险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一是要完善多方协同的政策体系。他透露,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的统筹。同时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出台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配套的政策支持。
二是要构建专业高效的服务体系。与传统保险业务相比,科技保险具有高风险性,弱可保性,技术难度大,专业门槛高。当前要注意加强以下工作:在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上,要培养既懂保险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打造专业产品体系上,要为重大技术攻关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保驾护航,也要为千千万万中小科创企业遮风挡雨;在提升专业服务效率上,要加快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核保、理赔、风控等环节;在提高专业投资能力上,要支持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创业投资,稳步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的试点。
三是要打造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首先,打通数据“血脉”,鼓励探索保险数据平台建设,有效整合政府、科研、产业和保险等各方的数据,为精算定价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建立风险缓冲带,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各级政府、科技企业、保险机构等多主体的风险分散机制。最后,强化辅助配套,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评估、保险精算等第三方机构,同时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牢牢锁住风险底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