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仑新材在“高精尖”材料领域完成又一关键战略部署。
11月初,总投资25亿元的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正式投产。投产仪式上,该公司发布了行业新一代BOPP电容膜产品——长塑高功能电容膜。
长塑高功能电容膜的推出,标志着中仑新材正式进入技术壁垒极高的新能源电容膜赛道,开启从BOPA到BOPP的产业链战略拓展。
这一跨越不仅是产品线的延伸,更是中仑新材“多矩阵、高精尖、全球化”核心战略的关键落子。在传统业务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新能源材料的布局正为中仑新材打开新的成长空间,第二增长曲线已初露端倪。
赛道突围:切入新超薄电容膜赛道,技术沉淀构筑壁垒
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13.44万平方米,重点聚焦超薄电容膜与复合集流体基膜的研发与量产。
超薄电容膜的生产要求在微米级的薄膜上实现极致的厚度均匀性、优异的介电性能和耐高温特性,这涉及精密的双向拉伸工艺控制、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以及对材料基理的深入研究。
目前,4-8微米的传统电容膜已产能过剩,而2-4微米的高端超薄电容膜面临技术壁垒高、规模化生产难、市场供不应求的产业瓶颈,国产化产能严重不足。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透露:“双向拉伸技术是超薄电容膜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核心壁垒。目前,国内能够规模化稳定生产超薄电容膜的企业屈指可数。”
中仑新材能够快速切入这一高壁垒领域,得益于其在材料工艺方面的深厚积累。
在BOPA膜材领域,中仑新材处于细分市场全球龙头地位。根据行业自律组织中国包装联合会资料显示,其子公司厦门长塑的聚酰胺双向拉伸薄膜产品,连续多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位居行业首位。
中仑新材是全球少数同时掌握分步拉伸、机械同步拉伸和磁悬浮线性电机同步拉伸三种工艺的企业,并开创了第五代低碳双向拉伸技术。超过200项核心专利技术,也为其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仑新材此次投产的高端BOPP生产线宽幅达到6.4米,是目前新能源超薄电容膜领域宽幅最大的BOPP生产线。更大的生产宽幅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难度,也代表着更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业内认为,长塑高功能电容膜的成功量产,有望填补高端电容膜市场的供给缺口,加快新能源关键供应链的国产化进程。
此外,超薄电容膜领域的进入门槛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资金和时间的投入上。单条产线投资高达数亿元,且需要与工艺深度适配,建设周期长,调试难度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行业的护城河。
对中仑新材而言,这些看似高企的壁垒反而成为其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长塑高功能电容膜的投产,中仑新材正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开启新的篇章,而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和精准的战略布局,已成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验证:需求爆发拉动增长,下游意向订单落地
当前,薄膜电容器的技术迭代方向已明确指向耐高压、耐高温与超薄化,其性能表现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运行效率、光伏逆变器的稳定性乃至智能电网的安全系数。
新能源汽车是薄膜电容器最大的应用市场,其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推动薄膜电容需求的激增。根据灼识咨询的预测,202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薄膜电容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亿元,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78%。
具体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突破820万辆,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5%。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0%。
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也为薄膜电容器开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空间。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12.21GW,同比增长107%,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下游应用的蓬勃发展拉动了高端电容膜产品的市场需求。据灼识咨询预测,2024-2029年全球薄膜电容器市场CAGR(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4.9%,2029年规模将突破48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中仑新材目前已获得来自下游客户的多个意向订单,标志着长塑高功能电容膜成功打通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也预示着其将有效填补高端电容膜的供给缺口。
中仑新材此次产品发布也获得了行业高度关注。国内薄膜电容器龙头法拉电子、动力系统领先企业汇川联合动力、电子元器件龙头南通江海、复合集流体龙头企业广东英联等产业链关键参与者,以及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专家代表共同见证了投产仪式。各方对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及长塑高功能电容膜给予积极评价,为未来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中仑新材在新能源领域已积累了强大的“朋友圈”资源。此前推出的PHA锂电膜产品已通过紫江新材、璞泰来、明冠新材等国内头部铝塑膜厂商,进入比亚迪、宁德新能源、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达及珠海冠宇等主流电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这为其高端电容膜产品的市场渗透提供了独特优势。
未来布局:锚定“黄金十年”,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
长塑高功能电容膜的投产,只是中仑新材新材料产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作为全球最大的功能性膜材及新能源膜材生产基地,其厦门基地总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装备。目前,基地产能超10万吨,其余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
在这一项目基地,中仑新材还规划了数条世界级生产线,用于生产复合集流体基膜在内的“高精尖”膜材产品。
复合集流体基膜与超薄型电容膜同属最具潜力的新能源膜材之一,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等领域前景广阔。据灼识咨询预测,我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110.9亿元猛增到2029年的494.7亿元,CAGR高达45.2%。
中仑新材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并非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构建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在软包锂电池领域,PHA锂电膜推动锂电池关键封装材料国产化;在固态电池领域,专用BOPA膜填补行业空白;在高端电容器领域,长塑高功能电容膜已切入核心供应链;在复合集流体基膜领域,研发攻关已进入关键阶段。
这一系列布局的背后,是中国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截至今年7月,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达21.7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其中风电装机5.7亿千瓦、光伏装机突破11亿千瓦。目前,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60%。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以光伏、风电、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基础产业,预计在2025-2035年期间市场规模将有三倍左右的增长空间,成为十万亿级大产业。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释放积极信号。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2025至2027年全国储能新增装机目标超过1亿千瓦,并设定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不低于1.8亿千瓦的推进目标,为产业链企业带来明确增长预期。
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明确将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集群化发展。
这一政策导向与中仑新材的战略高度契合。中仑新材以“高精尖”膜材为核心,锚定蓝海新赛道,持续拓展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eVTOL(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高端新兴市场的高端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
中仑新材董事长杨清金透露,“明年还将落地一条新的产线,更多的产线也已经在布局中。同时,我们还在持续进行更多关键技术的攻关,包括复合集流体基膜在内,接下来还有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更多前沿新材料产品即将推向市场。”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布局,既体现了中仑新材对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其在材料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
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中仑新材凭借其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和技术优势,有望在新能源材料的广阔天地中实现更大作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