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纪事本末》
(清)张鉴 撰,胡玉冰 点校,中华书局
西夏是党项拓跋氏于十一世纪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国号“大夏”。先后与北宋、辽和南宋、金鼎立,后为蒙古所灭。其版图大致位于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西夏纪事本末》是一部记载西夏历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全书三十六卷,清代张鉴撰,起自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西夏远祖拓跋思恭居夏州,迄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夏,记载了西夏立国前后近350年间历史。《西夏纪事本末》主要依据宋、辽、金、元朝正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毕沅《续资治通鉴》等书,兼采笔记、文集,将西夏历史总结为36个主题,各篇均究其原委,考其异同,间附夹注,是系统了解西夏历史的入门史书。胡玉冰点校本《西夏纪事本末》以光绪十一年(1884)《半厂丛书初编》本为底本,校以江苏书局本,参校上海书业公所排印《历朝纪事本末》本,参考出土文献和西夏学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一个便于阅读和引用的版本。

《〈四库全书〉未刊史料丛编》(全七十册)
琚小飞 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为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渊薮的《四库全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二百余年来,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和利用久盛不衰,历代学人或探讨其版本,或订正其讹误,或考证其征集与纂修活动,或阐发其文化价值与意义,由此产生了大量专著和工具书,从而形成了“四库学”这一专门学问。编者在理清现存与《四库全书》相关文献存世数量、版本情形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价值较大、鲜为人知的稿抄本史料三十三种,分类整理,影印出版。编排顺序依档案类,书目类,四库馆臣的文集等,主要收录《办理四库全书档案》《武英殿刻书处奏销档案》《于文襄手札》等第一手编纂《四库全书》档案史料,《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稿抄本及《宝奎堂遗集》等与《四库全书》相关文献。每种文献前撰写提要,详细叙述所选文献的基本情形,详考其史料价值。

《刘大观集》
(清)刘大观 著,许隽超 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大观(1753—1834),字正孚,号松岚,山东邱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嘉庆十五年春,以弹劾上司山西巡抚初彭龄而革职,翌年退居河南怀庆府城,后掌覃怀书院十一年。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清代乾嘉时期,山东高密“三李”(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特别推崇晚唐姚合、贾岛的诗风,并加以学习提倡,从之者影附,人称“高密诗派”。邱县刘大观是“三李”之后劲,他热衷创作,交游广泛,在扩大“高密诗派”诗学主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交游、创作两方面来看,刘大观堪为乾嘉时期清代诗人中的“普通人”,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中间阶层”文人的“正常状态”。《刘大观集》对刘大观诗文做了细心的校勘、标点整理,还对其佚文做了广泛的搜罗,并对其传记资料、师友唱和、文学批评等文献做了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内容翔实而完备,整理工作比较深入,为刘大观研究,以及清代中期历史、文化、文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周晋系文字研究》
秦晓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丛书”。东周晋系文字是在东周时期,晋、韩、赵、魏以及周边的虢、 虞、郑、卫、中山、西周、东周等国所使用的文字。本书在梳理东周晋系文字构形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晋系兵器、彝器、玺印等文字资料,透过文字材料本身,运用“二重证据法”,考察与东周晋系文字资料相关的文化、制度。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史》
胡培培 著,中国书店出版社
民国时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当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这一时期势头强劲的商业出版活动,尤其是大型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的出版事业。而民国时期的官方出版机构亦有其代表性成就,特别是其中的公共图书馆,担负起官方出版承前启后之职能,尤为重要。本书即从刷印木板古籍、辑印乡贤著述、影印珍稀善本等三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代表性出版活动。并结合社会史、文化史、书籍史、阅读史研究视角,考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的经营活动、与近代学术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补充接续当前的出版史、印刷史、书籍史研究。

《黄河古图档叙录》(全二册)
山东省档案馆 编,陈孟继 著,齐鲁书社
本书12开,上、下两册精装。以1911年为时间下限,收集海内外43家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黄河舆图1007种1616幅(卷),照录原图496种649幅(卷)。按图幅内容性质,划分为黄河移徙图、黄河全图、黄河上中游图、黄河中下游图、河南黄河图、江南黄河图、山东黄河图7章,对存世黄河舆图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基础研究,逐件撰写提要文字,介绍舆图方位、范围、表现内容、绘制手法及绘图特点,订正舆图名称、绘制时间及绘制者,梳理相关舆图的绘制过程、黄河漫溢流路等。本书从黄河舆图角度,梳理历史时期黄河舆图存世情况,深度解析黄河文明脉络,为展现黄河的自然变迁与人文风貌,以及多学科黄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佐证。

《周易说什么》
韩鹏杰 著,三秦出版社
全书分为前言、总论、分论一、分论二、分论三,一共五个部分,分别讲述:关于《周易》的基础知识、作者对于《周易》多年来的研究与观点、《周易》的成书过程、《易传》的成书过程、关于周易六十四卦的详细解说。作者力图用积极、科学的方式解读《周易》,讲透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第二辑)》(全十一册)
杨曾文 黄夏年 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第二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担任主编,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学者,依据较好的版本对所选文献进行校勘、分段和标点,是一套关于中国禅宗系列的文献选编。收录了有关中国禅宗方面的重要史书、语录和清规等。史传卷帙浩繁,包括语录为主的灯史、记事为主的传记、按编年记述的通史等;语录有别集,也有合集;还有书信、法语、序跋、碑铭、题赞、札记、遗表等,此外还有论议、杂著、清规等。本套书收录有《景德传灯录》《僧宝正续传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从容庵录》《佛果击节录》《锦江禅灯》《楚山绍琦禅师语录》《菩提达摩慧可僧璨禅法录》《一贯别传》《续传灯录》共9种。

《方志学新论(增订本)》
巴兆祥 著,三晋出版社
方志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历朝历代有众多的学者为其研究添砖加瓦。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掀起了普修地方志的热潮,方志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方志学论著纷纷问世,大大地丰富了方志学的学科内涵。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志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二十多年来,他们的学术成果不断见之于期刊、图书,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方志学新论》为复旦大学教授巴兆祥的学术著作,从方志学科的研究对象着眼,详细论述方志的发展史、方志学的应用,讲述方志目录学,并对新志续修的理论进行探讨,为现下新修方志提供理论文本,助力方志学新发展。全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实践指导性。

《刘开诗文集》(全二册)
(清)刘开 撰,彭君华 校点,黄山书社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同乡方东树、姚莹,上元管同、梅曾亮并称为姚鼐及门五大弟子。刘开诗作题材广泛,驰骤畅达,阳刚健举;散文气积势盛,纵横排宕;骈文引据繁富,造语新奇,情理兼胜,辞采华美。刘开为文尊崇桐城家法,但又不规规于绳尺,力求集众家之美而得其大成。刘开认为,骈文与散文异派同源,殊途合辙,但可相成,不宜偏废,主张文章写作应该骈散结合,这在桐城古文阵营里可谓异军特起,格外醒目,与常州派、阳湖派的理论相通相融,顺应时势。《刘开诗文集》包括《孟涂前集》十卷、《孟涂后集》二十二卷、《孟涂先生遗集》二卷、《孟涂文集》十卷、《孟涂骈体文》二卷,共五种。整理本以檗山草堂本为底本,校以扫叶山房本、《孟涂初集》等,附录刘开有关传记资料十六则。

《明清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全二册)
熊加全 著,岳麓书社
本书主要以《字汇》《正字通》《直音篇》《详校篇海》《篇海类编》《康熙字典》《字汇补》等明清大型字书所收疑难字为研究对象,以汉字的形、音、义、用为线索,并结合汉字俗写变易规律及具体用例,对明清大型字书收录的2000多个疑难字作出了考释。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考察了明清大型字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意义和方法等,下篇主要对明清大型字书收录的疑难字作了全面深入的考释,借此为明清大型字书文本的校勘与整理、疑难字的考释与研究以及现代大型字典的修订与完善提供重要参考。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的结项成果,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大型字书传承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明清大型字书作为历代字书演进的关键节点,对探究历代字书的传承发展规律具有重要参照价值。本书可视为依托明清字书这一环节,对历代大型字书传承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入探索,也为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历代大型字书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体系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中国辞书学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尺海”(第一辑)(全八种十八册)
丁小明 主编,凤凰出版社
丁小明主编的“尺海”(第一辑)是一部承继学术脉络、专力于尺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高水平丛书,精准回应了学界对尺牍文献日益增长的研究需求。其核心价值与专业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恪守“回到原信”的学术准则,专力整理未经删改的“尺牍墨迹”,力求为学界提供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从源头上保障研究的客观性;二是构建立体的史料视野,不仅关注翁同龢、张元济等重要历史人物,更着力挖掘其周边“友朋尺牍”,通过往来书信的对读,为还原完整的历史图景提供关键拼图;三是依托顶尖的专家团队,编校者在笔迹判读、文献考释等方面经验丰富,确保了整理成果的学术质量。“尺海”不仅是对既往尺牍整理成果的继承与总结,更以其宏阔的视野与扎实的功力,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是文献学界与收藏界值得期待和重点关注的重要丛书。

《宗稷辰日记》(全三册)
(清)宗稷辰 著,谢作拳 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浙江文丛”之一,收入清代学者宗稷辰的存世日记。宗稷辰(1792—1867),原名绩辰,又名龙辰,字涤甫,一作迪甫,号涤楼,一号笛楼,又号越岘山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起居注主事,再迁户部员外郎。咸丰元年(1851)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官至山东运河道,后以疾告归。历主群玉、濂溪、虎溪、龙山、蕺山等书院。为文简洁淡雅,独抒己见,名重一时,与龚自珍、魏源、吴嵩梁、端木国瑚并称薇垣五名士。《清史稿》有传。宗稷辰日记稿本现藏浙江图书馆,有《越岘山人日记》十五册(含《求归录》《日省录》《金辉木丽新书》《楙息日札》)及散出的《云将行录》一册,起讫时间为道光六年至同治二年。此次整理,即以此十六册日记为底本,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

《清代学术史文献丛刊》(初集)(全三十册)
陈祖武 周积明 顾问,林存阳 戚学民 雷平 主编,广陵书社
文献影印汇编。本书以清代学术史为中心主题,收录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献,以学案、源流史、人物史传等为主,加上近代出现的学术史专著、单篇论文等,适当延及域外文献。反映了清代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研究状况、特质、学派、地域分布及其对清代学术文化总结评判等内容,不仅有助于深化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而且也为当代学术史编纂提供体例借鉴,从而起到资料保存、辑录与检索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计划分三辑出版,本书为“初集”,以理学、汉学、经学、儒林、朴学等分类,收录文献三十余种,其中不少为稀见文献、稿抄本等,如范镐鼎《国朝理学备考》、《汉学师承记》李慈铭批校本、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稿本、曾文玉《汉学师承续记》稿本、《儒行述》抄本等。

《巴蜀珍稀子学文献汇刊》(第二辑)(全二十六册)
李勇先 主编,巴蜀书社
子学文献是中国传统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各代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均记载了数量可观的巴蜀子学文献。作为《蜀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珍稀子学文献汇刊(第二辑)》对巴蜀子学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与整理,力求完整呈现这批珍贵文献的风貌。本丛书共收录巴蜀子学文献六十余种,上起汉代、下至清代,覆盖天文算法、术数、谱录、小说家等多个门类,形成了完整的子学文献脉络。在具体内容上,既收录有扬雄《太玄经》《集注太玄经》、赵蕤《长短经》、李淳风《观象玩占》、张行成《易通变》等广为人知的传世经典,也收录了竹禅《画家三昧》、李昌龄《乐善录》等为大众所罕知的文献。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门类巴蜀子学文献的系统收集,尤其是对稀见版本与小众文献的深度整理,本丛书不仅为学界厘清巴蜀子学文献的版本源流提供了可资考辨的一手材料,更填补了此前巴蜀地区术数、谱录类子学文献专题整理的学术空白,为推动巴蜀子学乃至中国古代子学研究的深化提供了重要文献支撑。

《昭明文选》(全四册)
(梁)萧统 编,刘永济 批校,崇文书局
本书底本为乾隆三十七年海录轩朱墨套印何焯批校本,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刘永济先生又以朱墨两色对其进行了批点,批点内容包括校勘、圈点、总评、段解(文章结构分析)、考辨(对写作背景、艺术风貌等的辨析)等,是研究《文选》及《文选》学史的重要资料。

《林则徐书简》
(清)林则徐 著,杨国桢 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精选林则徐在1818—1850年间所写书信330通,按其人生阶段分为从政前期、钦差使粤、总督两广、削职留粤、镇海东河、赴戍途次、流放新疆、督抚陕甘、总督云贵、退休以后等十卷,用林则徐自己的文字勾勒起伏人生、抒写情操人格。内容多数录自手札原件或影像,少量录自抄件或刊本并利用关联文献校勘文字,全部考订写信日期、地点和收信人,并对信中提及的人名字号、背景事件等予以注释,附录信札题跋、友人来书40通,标点分段,简体横排。相比1985年增订版,第三版补充大量注释,增加林则徐退休后的家书十通;重校原件影像,参校《林则徐全集》,字斟句酌,改正标题、时间、次序、文本、标点、注释、出处中的错讹;增加勘校括号,恢复底本原字并体现删补过程,力争对原件的实质性改动全都有据可依、有迹可寻。

《唐土名胜图会》(全二册)
[日]冈田玉山等 编绘,房肇英 导读,文津出版社
《唐土名胜图会》是由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画师冈田玉山等编绘,于日本文化二年(清嘉庆七年,公元1805年)刻成出版的一部版画集。本书原以尽绘全中国名胜为创作目的,故标举“唐土名胜”,但传世者仅有记载京师、直隶风物的初集六卷,其中前五卷内容皆为京师顺天府风土名胜图景,第六卷所绘为直隶各府山川古迹。该书作者在绘制图画时参考了大量中国古典文献,尤其是记载明清北京顺天府辖下景观、风俗的古籍文献,对清代京师地区城池街市、山川名胜、典礼仪仗、人物服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均有极为精细的刻画,保存了许多今已不存的胜迹景象,具有文化艺术上和历史文献上的双重价值。本次出版,我社邀请相关领域研究者为本书撰写长篇导读,与原书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详解《唐土名胜图会》的学术内涵,以及该书刊行始末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向读者阐明《唐土名胜图会》在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实现了对本书出版价值的升华。

《肘后备急方》(全二册)
(东晋)葛洪 著,中医古籍出版社
《肘后备急方》明万历二年(1574)李材刻、刘自化校刊本(筒叶数293)。本书为东晋葛洪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系葛洪撷取其《玉函方》中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而成。本书是一部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在内的方书,涉及伤寒、温病、各科杂病、外伤、寄生中等多种病症。书中所列的治疗方法,其所用之药物及治疗方法,具有便、蒹、验的特点。书中对若干急性传染病的记述,具有较高的医学史价值。关于天花、疥虫、脚气病、结核病、狂犬咬伤的论述,为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亦为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学记录。

《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修订本)》
孙慰祖 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书为关于中国印章的通史性质的著作。读者可以从政治制度、社会应用、玺印形态等方面了解中国印章从先秦、秦汉,直至明清的发展过程,以及明清至近现代篆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还在本书中对如玺印的起源、中国玺印的特质、汉印规范的延续与秦汉印风转折的定点、晋至南北朝印章的风格类分与唐宋文人用印体系的出现、民国篆刻家群体与艺术商品化的关系以及对近现代篆刻发展的影响等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在“印史与印艺并行论述、学术拓展与接受程度”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印史发展演变和印学研究基本框架”的观点。

《今乐府选珍稀戏曲辑校》(全三册)
汪超宏 辑校,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成果。姚燮(1805—1864)选编《复庄今乐府选》抄本是一部大型曲选,其中以戏曲为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后,钱南扬、郑振铎、赵景深等学者对其原貌、内容、存佚等等文刊发或公布,但由于《今乐府选》散存多处,阅读不易,加之研究者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对《今乐府选》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有些核心问题,如姚燮编选《今乐府选》的时间、参与编选人员,分卷、分册问题,曲作来源、与现存版本的异同,究竟哪些是孤本、稀见本,与其他曲选相比,《今乐府选》的价值何在等,都没有完全弄清楚。现存《今乐府选》抄本分藏浙江图书馆(一一〇册)、宁波天一阁(五六册)、国家图书馆(二册)、苏州博物馆(四册)、台湾图书馆(一六册)等,本书以《今乐府选》中孤本戏曲、《今乐府选》中珍稀戏曲、与《今乐府选》有关联珍稀戏曲四种,分为上、中、下三编,对《今乐府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做深入研究,不仅可以纠正现有著作和文章中的错误,完整展现这一大型曲选的真面目,而且能客观认识姚燮的学术成就,为清代文学、古代戏曲,尤其是明清戏曲的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湖北省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全六册)
湖北省图书馆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策划主持的大型古籍整理工程“鄂图藏珍”项目之一,入选2024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与“2022—2035年广西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本书选收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善本775部,从中辑录手书题跋1836篇(则),题跋作者共672人(不含佚名)。所收善本以古籍为主,酌收近人之作。所辑题跋以作者手书真迹为主,过录之作,酌收世不经见、不易获睹及存有异文者。凡附著于原书而与其有关的函札、便笺、绘画等真迹,一并收录。为方便读者使用,所收各书首冠原本书影一帧,另编有《分类目录》《题跋著者索引》《室名别号索引》。本书四色彩印,对有关古籍版本考订、递藏源流探究以及学者藏家研究等,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和汉三才图会》(全十册)
[日]寺岛良安 著,何立民 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汉三才图会》,又名《倭汉三才图会》《倭汉三才图会略》,一〇九卷,卷首一卷,日本寺岛良安撰,为日本经典“图谱”类书(或名“图解百科全书”),堪称日本的“图海”。中国古代图谱类的百科全书以《三才图会》最为著名,日本寺岛良安仿该书之意,著《和汉三才图会》,为介绍东亚尤其是日本情况的百科全书。该书成书于1712年,按天、地、人之序,全面记述东亚尤其是日本地区的天地山川、鸟兽虫鱼、人文艺术、历史文化等情况,是日本江户时代人物、民俗、文化各类百科知识的汇集,全面体现了东亚文化圈下日本古代物质史、精神史、文化史,也展现了“江户汉学”的巨大成就。本书的一大特色为收录有大量图(表),共3704幅图,画作精美流畅,是东亚文化圈同类著作的精品。本书是了解日本古代社会的重要参考书,可供学界、普通读者乃至政府部门了解日本使用。

《宋刻全本金石录(赏阅版)》(一函五册)
(宋)赵明诚 撰,上海书画出版社
《金石录》出自宋代最著名的学术伉俪赵明诚、李清照之手,是中国古代金石学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三十卷:目录十卷,收录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两千种;跋尾二十卷,包含重要钟鼎碑石的提要502篇,以金石与史籍互证,考伪辨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金石录》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有30卷足本,既是早期印本,更是现存唯一的宋刻全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次出版,即以之为底本,这也是此种国宝级文献第一次以原色原大、高清全彩影印的形式出版。分册亦与原书一致,共5册。该本中钤有“贞元”“伯雅”“唐伯虎”“津逮楼”“金陵甘氏藏书”等多枚印章,书末有张元济、周良熙跋,本次出版均于附录中提供释文。该本卷首有赵明诚自序,而无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与宋洪迈《容斋四笔》记载一致。本次出版,据清雅雨堂刻本补录《后序》附于书后。

《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
徐俊 宫晓卫 高克勤 姜小青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是四位“古籍出版掌门人”三十余年耕耘的行业实录与经验宝典。徐俊、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曾合力主持“古工委”工作十余年,又分别将四家古籍出版名社带到新高度,既是出版行业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全书精选44篇文章,分“纪事”“记人”“亲历”“论书”“心得”五辑,收录四人“同题共答”,系统梳理古籍出版历程,总结出版规律,展现古籍出版从业者的初心与探索精神。“叩学事铅椠”正是他们边学边行、乐在其中的写照。此书为出版从业者引路,为研究者和读者打开了解古籍出版的窗口,让古籍出版在传承文脉中的分量愈发清晰可感。

《曾国藩诗文鉴赏辞典》
王澧华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政治思想家、洋务派首领。致力于程朱理学,诗词文章颇有造诣,是桐城古文后期领袖,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宋诗运动代表人物。先后任礼部、兵部侍郎,官至总督、大学士。咸丰、同治间,奉清廷之命组建“湘军”,积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力主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曾国藩诗文鉴赏辞典》是“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丛书之一,精选曾国藩的诗歌22题、散文佳作24篇,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古典文学学者王澧华领衔鉴赏品评,为您诠释“晚晴第一名臣”曾文正公诗词散文的独特风采神韵。书后附录曾国藩生平与创作年表,供读者查阅。

《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
陈斯鹏 编著,中西书局
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2000—2019年间新见金文单字形体及其用法,并代表金文考释最新水平的重要工具书。全编共收录字头2230个,其中属于金文新见者达436个,附录另收待释字205个。本书材料齐全,体例完备,释字准确,考证精审,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是古文字、汉语史研究者和书法、篆刻创作者的案头必备。

《近代中文报纸副刊文献丛编综合卷第一辑》(全四十册)
苏全有 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近代中文报纸副刊文献丛编》由河南师范大学苏全有教授主编,本辑为“综合卷第一辑”,从《中华新报》《中美日报》《越华报》等报纸中辑录综合副刊以杂论、综合新闻、社会评论、社会百态、娱乐消遣等为主题的副刊数十种,为首次对综合类的副刊文献进行集中整理。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伍)文字编》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 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伍)文字编》收录已公布出版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至伍卷的全部字形。字形采用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2020年重新组织拍摄的红外图版,释文和简号反映北大汉简各篇最新修订成果。全书分为十五卷,一至十四卷,依《说文》部首顺序排列。第十五卷为合文。同字头下的字形依《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篇卷、简序排列,同简中的相同字形,按先后文顺序排列。书后附有新旧简序对照表、检字表,便于读者查阅。该书为学界提供一部字形呈现真实、释文准确的文字编,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已公布部分的研究做了阶段性总结,全面展示了目前的研究水平,适应研究需要,方便文字研究者、书法爱好者使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