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恰似暗夜中相继亮起的两簇星火。前者以温暖的焰火包裹苦难,后者以凛冽的火星刺破黑暗,最终都在“对抗苦难”的内核里共振。
10月31日晚,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节目,音乐总监余隆携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与上海交响乐团一起带领观众进入这场直面苦难的内心对话。

吉尔沙哈姆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这位父亲曾来华参加学术交流的小提琴家,被来自中国戏曲和民歌旋律所吸引,对《梁祝》的深情演绎早已让中国乐迷铭记。他深谙“技巧为表达服务”的真谛,这恰与勃拉姆斯摒弃炫技、追求实质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他手中的1719年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在古典结构的严谨与浪漫情感的丰沛之间,完美演绎了精准与平衡的和谐。
当乐队以孤傲的主题铺陈出史诗般的底色,沙哈姆的琴音如月光穿透云层,以干净利落的装饰性变奏接棒旋律叙事。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张扬,他的处理带着科学家庭赋予的理性特质,精准有序地顿弓推进,在乐句尾端注入恰到好处的揉弦,这种隐匿于克制中的张力,正是勃拉姆斯藏在古典框架下的浪漫本质。
第二乐章慢板堪称整场的高光。单簧管与巴松管奏出柔美动听的旋律,沙哈姆用含情脉脉的琴音接应。他有意将琴声完全融入乐队的音响之中,让琴音与管乐交融成一首抒情诗,呼应了该乐章“浪漫主义最优美慢板”的美誉。
余隆带领乐队迅速进入热情奔放的第三乐章,这段匈牙利舞曲中,沙哈姆尽情释放出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令人陶醉的音质魅力。快速跳弓如雀跃的舞步,乐队各声部接力与小提琴的欢快节奏形成呼应,名琴的穿透力在音乐厅里形成无法抗拒的声场共振。

余隆和沙哈姆在演出中
音乐会的最大魅力莫过于现场的不确定性。沙哈姆演奏至第一乐章的黄金分割点时,琴弦突然断了。乐声戛然而止,沙哈姆用清晰的中文向台下观众致歉说“不好意思”,迅速接过乐队首席的琴继续演奏至乐章结束。
虽说,情急之下的换琴,让令人期待的华彩段落稍显遗憾。但是,换弦之后重新回到舞台的沙哈姆,用令人折服的艺术素养与乐队共同演绎了更为直抵人心的动人篇章。当返场曲目《梁祝》“楼台会”和“化蝶”如泣如诉的旋律响起,沙哈姆对独属于中国戏曲声腔的滑音、哭音、弱声的地道处理,折射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印证了他的演绎,不愧是外国演奏家《梁祝》的最佳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舞台上的突发意外,现场观众报以热忱的掌声和安静的等待,体现了上海观众具备极高素质的观演礼仪。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与肖氏逝世 50 周年,上海交响乐团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录音计划将持续贯穿整个新乐季。继9月新乐季开幕音乐会上演“肖五”“肖七”,音乐会下半场,“肖八”如期而至。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第八、第九交响曲,被称为“战争三部曲”。其中,《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如同战争伊始吹响的冲锋号角,《第九交响曲》是战后“颂歌”。
写于1943年的《第八交响曲》,并没有描绘对战况时运转机的胜利渴望,而是通过五个乐章的巨大篇幅,完成一场深沉而冗长的心灵祭奠。作曲家为遭遇战乱的百姓所承受的精神创伤而悲恸发声。经过悉心的排练打磨,上海交响乐团在余隆的率领下,在速度把控、音色塑造和尾声留白等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宏大的史诗具有庞大的乐队编制和复杂的结构逻辑,指挥很睿智地分布了各乐章的速度,合理把控着交响性叙事节奏。
比如,第一乐章“柔板”开篇,指挥家示意低音弦乐组以庄重缓和的速度开启,小提琴则以更为缓慢的速度进入第一主题,形成格外沉郁的压抑,仿佛战争阴影笼罩大地。在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在重复的机械化节奏里,弦乐与管乐之间的节奏互补细致默契。当铜管与打击乐嘶吼到崩溃边缘,直接进入的第四乐章“广板”形成强烈反差,刚刚直冒火星子的快速运转的机器逐渐冷却,阴森的长线条旋律指向一片漫无边际的虚无世界。
乐团各声部如同光谱中的色彩,共同勾勒出作品的情感全貌,诠释了肖斯塔科维奇“用乐器说故事”的创作理念。低音乐器声部塑造黑暗底色。第一乐章引子,低音提琴用细腻的揉弦,让旋律带有颤抖的质感,仿佛苦难中人们的内心悸动;低音单簧管以略带沙哑的音色,将个体的无助具象化。铜管声部则是冲突的载体。小号并非英雄式的明亮,而是带有撕裂感的尖锐,喻示生命在炮火中濒临破碎;长号发出愤怒的强音,与大号的低音形成夹击,将战争的残酷性推向极致。弦乐声部代表着人性的温度。

第四乐章里的独奏法国号、英国管奏出凄冷哀歌,弦乐组用微弱颤弓营造背景,如同黑暗中点亮的烛火,传递着对生命的同情。乐团除了弦乐组发挥一贯出色稳定,英国管、单簧管等演奏家们都贡献了极其优秀的现场演奏。
末乐章的留白式尾声尤为令人动容。高潮过后的尾声,乐队用极弱的力度中缓缓消散。情感基调由对战争的直接控诉,转向对苦难的深层反思。曲终时的拨弦重复着主题动机的三音组合,是历经劫难后的坚韧与飞向至高处的希望。

沙哈姆和余隆一次次在热烈的掌声中返场谢幕
沙哈姆的琴声不仅唤起对历史的回望,更以艺术的纯粹穿透浮躁表象,“肖八”的结尾提醒人们在碎片化中寻找完整,在喧嚣中聆听寂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