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19时35分,南京奥体中心,本赛季苏超联赛迎来终局之战。在现场62329名球迷的见证下,最终依靠精彩的点球大战,“黑马”泰州队战胜南通队,捧得苏超冠军。

62329人!“苏超”决赛现场观众创纪录 新华日报 图
据媒体报道,赛前全网220多万人预约报名观赛,而面向公众的票仅3万多张,中签率低至1.2%,这场比赛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就此而言,今年的苏超冠军到底花落谁家,可能早已不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重要的是,从赛场到景区,从票根到旅行,2397万游客走进江苏,外地游客增长23%,全省文旅消费总额增长超15%。
苏超无疑已成为今年最大的赛事和文旅IP,成为全民参与的狂欢,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它为什么能火这么久?今年5月10日,苏超在镇江拉开帷幕,现在已经是11月,说苏超的热度持续了大半年,并不算夸张。事实上,自从苏超火了之后,有不少地方都看到了“体育赛事+城市IP+文旅消费”这一生态链的成功之处。这几个月来,各种“X超”应运而生,但客观地说,它们要复制苏超的成功难度不小。
这不是因为各地官方不重视,也不是因为老百姓缺乏热情,而是因为苏超确实有难以复制的地方。苏超一开始能火,和“官方造梗”有不小的关系。但那些广为流传的“梗”,并不是生造出来的,而是源于江苏的历史、现实与文化。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苏南的吴文化、苏中的江淮文化和苏北的楚汉文化长期并存,形成互不服输的竞争氛围,这才让“谁是真南哥”等话题有了现实基础。
同时,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均无需依赖省会资源反哺,这种经济发展的均质性让各支地方队较量起来更有看点。而且,江苏每平方公里有790人,有11市城区人口超百万,不仅为赛事提供了众多观众,也让每支球队的支持者数量不至于失衡。
从中不难看出,苏超能火这么久,这么长时间内从来不缺少话题性,根本原因还是这项赛事能够立足本土,深耕脚下。说到底,如果一个文旅IP能够根植于市井烟火,能够挖掘深植人心的地域认同,那它就不会缺少可供讲述和传播的“本土故事”。
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文旅IP诞生之后,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怎么持续把它运营好。回过头去看,苏超赛事的举办和运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遭遇过数次舆论风波。比如,有好事者把苏超和国足摆在一起,非要“关公战秦琼”;比如,有部分自媒体曾经造谣苏超要“改名”;还比如,比赛过程中有个别运动员做出违规违纪的危险动作。
但面对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苏超主办方处理起来一直非常坚决,绝不拖泥带水,不搞“挤牙膏”。这种果断的处置方式,反而给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也提醒我们,比起创意,运营能力才是一个文旅IP能不能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
苏超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特点,那就是其重塑了区域合作格局。单从经济、规模上来说,全国很多大城市并不缺少举办大型活动的能力。一些国际性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在观赏性上绝不会逊色于苏超,但它们大多比较短期、低频,如果不能像苏超一样形成多元、稳定的赛事经济生态,那么就很难加强用户黏性,毕竟身处社交媒体时代,公众注意力的转移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这就涉及一座城市各部门的协作机制问题——文旅商体展等多部门能否协同发力、相互赋能?10月17日,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冲击全年目标任务。随后,南通、南京在先后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时均“点名”了苏超,表示要积极培育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数据显示,刚于10月18日和19日结束的苏超半决赛,南京重点商圈和商业街区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单位实现交易金额7.8亿元,环比前一周同期增长5.4%;南通住餐企业营收464.5万元,增长15.4%,重点商贸企业销售额6758.3万元,增长11.1%。
一座城市能够与周边城市建立常态化的联动及合作机制也很重要。有专家指出,江苏完全可以借助赛事对交通、场馆的需求,推动城乡交通网络加密,优化农村道路与城市主干道连接;以赛事场馆建设为契机,完善城乡通信、能源等配套设施。一项本属于民间的体育赛事,如果能够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公共服务建设,无疑能够实现区域合作的共赢,也能让自身火得更久。
今年的苏超赛事在高潮中落幕,但苏超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明年的苏超该怎么办,还能玩出哪些新意,正是社会各界很关注的问题。而苏超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其创新运营模式的强大经济文化带动效应,对各地都很有借鉴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