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湾光复 80 周年。台湾光复的历史表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无可辩驳。80 周年来,海峡两岸有识之士为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创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奔走努力,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愈加浓厚。在贵州,就有这样一对老哥俩,他们因一颗刺梨果,跨越海峡,结下缘分,并在随后十多年通力合作,带动了贵州数万亩刺梨产业的发展。
" 就为了这个,我一定要跟你干!" 十年前,在毕节的深山里,台湾食品专家余严尊紧握贵州老哥郑鲁平的手许下承诺。
余严尊,台湾人,食品专业教授。郑鲁平,贵州人,长期从事刺梨产品研发。作为贵州的特有物种,刺梨被称为 " 维 C 之王 "。2009 年台北食品博览会上,郑鲁平带着刺梨产品参展,展板上 " 维生素 C 含量 3250 毫克 /100 克 " 的数据,让从事食品科研二十余年的余严尊难以置信:什么样的水果,维 C 含量能达到药量级?
2009 年郑鲁平带刺梨产品在台湾参展
带着科学家的严谨与怀疑,余严尊当年就飞赴贵州。十几天的实地调研,不仅颠覆了他的认知,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毕节,看到老百姓家徒四壁的景象,这位来自宝岛的科学家红了眼眶。" 老哥,我叫你老哥行吗?" 余严尊拉着郑鲁平的手说," 就为了这个,我一定要跟你发展刺梨。"
几年后,余严尊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告别台湾的家人,常驻贵州。郑鲁平早已在家里为他准备好房间,等待这位好兄弟的到来。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两位老哥,一人主攻科研,一人主攻市场,配合无间。他们最先瞄准的,就是当时贫困程度最深的毕节,并自掏腰包建立了刺梨基地。
毕节西冲刺梨基地 农户摘果忙(拍摄于 9 月)
动员会的场景,郑鲁平记忆犹新。" 那是寒冬腊月,很冷,门口的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问题很尖锐:苗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肥料从哪里来?" 面对疑虑,他们许下承诺:跟着我们,会改变村庄的面貌。
当发苗的日子到来,老百姓的热情被点燃了。" 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现场编歌唱,当时我们真的很感动。" 郑鲁平说。如今,刺梨产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远高于村民过去的收益,曾经的贫困山村焕发了新生。
然而,正当两人的合作逐渐步入正轨,海峡另一边的余严尊家中,却传来了噩耗。2015 年、2019 年余严尊挚爱的父亲、母亲相继离开人世。
余严尊和郑鲁平看望余严尊父亲
" 一边要努力推动贵州刺梨产业的发展,一边心系着家乡父母亲的身体状况,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是很煎熬地在贵州工作。" 余严尊说。
此时,郑鲁平给予了余严尊家人般的关怀与照顾。这份跨越海峡的亲情,支撑他逐渐走出阴霾,与老哥重新投入到无刺刺梨的选育研究中。经过无数次翻山越岭,两人终于在毕节市黔西县找到了自然杂交的无刺刺梨品种。这段时间,他们正全力攻克该刺梨品种维 C 含量下降的难题,并计划在近期申请新品种权。
余严尊带台湾企业考察贵州产业
有人不理解,郑鲁平和余严尊如何能相处十几年亲密无间,合作无虞?
"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贵州的刺梨走到全世界去,造福百姓。" 郑鲁平说。
" 两岸一家亲,来到贵州做这件事,是无怨无悔无所求的。" 余严尊的话语里,充满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前段时间,台湾花莲县堰塞湖溢流造成惨重灾情,余严尊的妻子正是在当地工作。国务院台办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第一时间向花莲县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及受伤人员表达慰问。
" 这样的慰问,就如家人般的问候般,十分温暖。" 余严尊说。
不知是否是巧合,受灾的乡镇名为 " 光复 "。
历史的光复已被铭记,未来的团圆正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中展开。实验室里余严尊和郑鲁平正为提升那百分之十几的维 C 含量较真。这不仅是一次产业实践,更是两岸一家亲的具象表达。
修文融媒 毕音红 盘州融媒 董元魁 关岭融媒 刘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