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如何在这种备受考验中捍卫文学,捍卫文学的生命,延续这样一个伟大的精神传统之下,对于人类是如此至关重要的人之为人的那些基本价值,我觉得这真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新的巨大的根本性的课题。”
10月23日,“新生代三十年:行进中的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四周年庆典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会上,谈及此次会议的必要性,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如此说道。
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译林出版社、南方文坛杂志社、扬子江文学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承办。李敬泽、邱华栋、毕飞宇、李洱、东西、艾伟等文坛中坚力量,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出版人、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当代文学中“新生代”三十年的创作历程,探讨文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未来。

会议现场
为何回望那个“无人认领的年代”
“新生代”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并非一个具有统一美学纲领的流派,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一批年龄相近、几乎同期登上文坛的作家的概括性命名。
此次研讨会的发起人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主任何平在开场白中指出,重提“新生代”并非为了集体怀旧,而是为了探讨两个核心议题:作家的可持续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界对这批作家经典化工作的不足。
李敬泽在主旨发言中回忆了与这群作家共同成长的岁月。他强调,90年代的文学场域充满了密切的思想交流与艺术碰撞,“形成了一个思想的、观念的、艺术的交互关系网络”。他同时指出,90年代文学研究至今仍是一个“无人认领的年代”,其丰富性与重要性远未被充分挖掘,呼吁学界加强对此阶段文学的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则以生动的细节,回顾了“新生代”命名的由来与演变,并提及当年与同仁们组建“浪潮文学社”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活动,勾勒出一幅90年代文学现场的鲜活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之一,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在成立四年来成果丰硕:何平主编的《批评的返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共同体书系中国当代多民族作家经典文库》获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其推动的“南师-译林艺文讲坛”已邀请毕飞宇、李敬泽等近30位名家开讲,“现场文丛”推出的青年作家杨知寒凭《一团坚冰》斩获理想国文学奖首奖。
此外,中心还成功举办“中德双向翻译工作坊”“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论坛、“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等品牌活动,并于2025年7月牵头成立“科学与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持续拓展文学与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创作,更搭建起中外文学交流与青年写作推广的坚实平台。

会议海报
“共和国的文学史上第一批写自己生活的作家”
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与会作家们更深刻地总结了“新生代”写作的精神内核与艺术追求。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将其提炼为四个关键词:主体性、当代性、日常和汉语。他解释说,“主体性”源于李泽厚哲学的启发,关乎写作者的自我确立;“当代性”意味着作家必须对其身处的时代作出敏锐回应;“日常”是他们写作的共同出发点;而最终,他们致力于锤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学汉语。
北京作协主席、作家李洱进一步阐释,“新生代”是文学史上第一次主要以代际而非共同的题材或主题来命名的群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内部的差异性。“因为不一样,所以没法命名,只能叫‘新生代’。”他特别指出,这批作家是“共和国的文学史上第一批写自己生活的作家”,实现了从书写历史寓言到直面行进中现实的重大转变。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和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则补充了“新生代”写作的另一些特征,如从对西方文学的模仿中转向更具自我体验的叙事,重新重视故事性与人物塑造,以及更深切地关注人的精神困境与复杂性,试图“命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四周年献花环节
“致亲爱的文学”
尽管回望过去,但会议的焦点始终投向未来。李敬泽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正面临一个比30年前互联网兴起时更为深刻的文明转型期——AI时代的到来,正在动摇印刷文明以来写作的底层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有人都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他呼吁文学界需要进行“新的集体作业”,去创造新的文学形态。
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共鸣。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楠谈道,文学出版呼唤更强大的合力,以应对新的历史挑战。《小说评论》主编杨辉、《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等评论家则表达了对当前文学氛围消散、青年写作陷入困境的忧虑,认为“新生代”的经验——在危机中成长、在商业浪潮中坚守文学性——对当下的写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批评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尧认为,当初人们所期待的改革,所期待的文学回到本体,包括个人主体性,等等,“在90年代以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这就是华栋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还能够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在王尧看来,新生代这一批作家尽管已经有了沧桑感——“没有沧桑感的作家我觉得是很难有深厚积淀的”——但他们的状态都很好,依然站在讲台上,“他们这一代人仍然在行进,仍然能给我们很多新的提示。”
整场会议充满了对文学本身的深情致意。在中心成立四周年的庆祝环节,李敬泽、华桂宏、袁楠共同切开了写有“致亲爱的文学”字样的生日蛋糕。这一温馨的场景,成为所有与会者心声的象征。
正如《文艺报》总编辑刘颋所言,新生代文学三十年的历程,证明了文学内在规律的力量。正如岳雯以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作结,发出了充满力量的呼吁:“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怒斥光明的消逝。”这仿佛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更是与所有文学同行者的共勉——无论在何种时代,都要燃烧创造的热情,捍卫文学的价值。

“致亲爱的文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