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全国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其中外卖骑手1300万人,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15%。“小哥”的劳动权益保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今年以来,全国工会以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为抓手,聚焦劳动报酬、休息权、劳动安全等劳动者核心权利,重点推动平台企业开展算法协商。全国总工会等8部门联合发文,指导重点网约配送平台企业动态优化调整算法规则。
政策引导下,平台企业不断调整优化算法,确保“小哥”们有必要的休息时间。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解休息权的落地情况,以及“小哥”们的诉求与期盼。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小哥’休息权”报道,敬请垂注。
中午时分,秋阳高照。来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外卖员王连景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一带。
当记者见到王连景时,他正在一家奶茶店取餐。他戴着头盔,身穿外卖服,满头是汗。
取餐间隙,王连景告诉记者:“你们的车应该跟不上我,我给你们发定位,去定位处等我吧。”
话音刚落,王连景便匆忙而去。
对于外卖配送行业来说,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半左右是午高峰、下午5点半左右到晚上8点是晚高峰,这两个时间段的单量最多,最为繁忙。
当时是中午12点14分,正值外卖行业的午高峰。王连景必须马不停蹄地取餐送货。记者试图跟上他,不到1分钟,王连景在车道间切换穿梭,背影消失在记者视线之外。
记者骑车赶到王连景发送的定位时,发现他早已赶往下一处。当天,王连景一共给记者发了8个定位,记者只在其中一个定位处见到了他。他在那喝水,专门等待记者。
下午1点半,王连景只剩午高峰的最后两单,他让记者提前在一家商场门口等他。如约碰面时,他终于放慢脚步,同记者聊起来:“咱们第一次见面后,你们赶到第一个定位点,也就6分钟吧,我已经送完3单。”
6分钟3单,是如何做到的?一问起,王连景便打开了话匣:“肯定得多跑,熟悉方圆5公里内的情况。”在回龙观送外卖8年,服务的平台在变,跑单的区域不变,他清楚地知道这片区域各个商家、小区、楼栋的位置,穿过哪个小区可以少等几个红绿灯。
王连景告诉记者,他一天最多跑过122单。
“要想多跑单,就得在工作期间少休息。”王连景几乎每天都要跑12个小时,“跑满8小时,平台会提醒休息;跑满12小时,平台就强制不再派单,那就跑不了。所以,要在这12个小时内尽可能多跑单。”
王连景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每天早上6点,到店取单时给自己买两个鸡蛋当早饭。然后一直干到下午1点半午高峰结束。通常情况,此时已经有六七十单。吃饭时休息二三十分钟,继续跑单,一直持续到晚高峰,平台强制下线。
“这样长时间、高强度地跑单,累吗?”面对记者追问,王连景淡淡回道:“想赚钱,就不能想着累这回事。”前几年,母亲生病,家里借了不少钱,妻子只得在老家照顾母亲,孩子高三马上考大学,家里的开销都得靠王连景一人承担。
今年41岁的王连景深知,自己没有喊累的资格,无法像别的骑手那样,送完午高峰找个地儿休息片刻。
在记者的采访中,像王连景这样跑满12小时的骑手不在少数。
高杰是某外卖平台的优选队长,旗下有80多名外卖员,他要求队员每天最低必须跑30单。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队员一天都能跑100单上下,新手也能跑六七十单。
对于外卖平台企业上线的“防疲劳”机制,高杰认为,跑单多少与骑手个体情况密切相关,“只要急着赚钱,每天就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一直跑下去。”
王连景一次性可以接15单,是附近骑手中的“单王”,月入过万元。
王连景有着严格的作息规律:下线后,回到与几名骑手合租的宿舍中,不看手机,按点睡觉。在王连景的记忆中,唯一一次长时间休息,是由于着急送餐发生了轻微车祸,休息了一个月。其他时间,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都会跑单,即便生病也会跑,“可能会少跑一点”。
送完午高峰的最后两单,王连景与记者道别,他将和家人视频通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