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沈阳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好消息连连。
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NeuViz P10光子计数CT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NMPA)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获批上市。三生制药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品以60.5亿美元价格授权给美国辉瑞公司。东北制药以“零缺陷项”的优异成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为期三天的膳食补充剂成分飞行检查。
这并不是偶然迸发。沈阳这一产业,是有底蕴的。
1946年9月1号,东北卫生技术厂在佳木斯市的松花江畔正式开工生产,这座战火中诞生的工厂,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东北制药总厂(现为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工厂从佳木斯迁至沈阳,随着多家药厂陆续并入,职工人数增多,产品种类也得到扩充。这次迁移,使东北制药蜕变为支撑新中国医药工业体系的基石,也就此拉开沈阳生物医药产业大幕。
沈阳不仅有“民族制药工业的摇篮”,在医疗装备领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国第一台CT、第一台DR、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血管造影机等,背后都有着同一个制造商——东软医疗。一部东软医疗的历史,可以说,是半部中国医疗影像设备的历史,也是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缩影。在东软医疗之后,中国涌现出联影医疗等一批优秀的医疗设备企业,共同构成中国医疗影像设备的生态,推动整个行业的竞争与进步。而东软医疗是这部历史的开创者和核心书写者之一。
老工业基地的向“新”力,在沈阳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体现出来。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从“老”到“新”。沈阳这一产业的不少细分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而这背后,是沈阳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富集的医疗机构作为支撑。
沈阳医药高校达7所,拥有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水平高校,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综合高校也设有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相关专业。现有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3个,涵盖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此外,沈阳拥有大量的三甲医院资源,研究和临床资源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使得沈阳的医疗体系逐步完备。
承接工业城市的技术血脉
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沈阳拥有机械加工、精密制造、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基础。这些工业优势,为后期发展医疗装备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医疗设备,提供了土壤。如果说东北制药代表沈阳的“医药”传承,那么沈阳的“医疗装备”故事,则更有现代科技和创新的色彩。
在东软医疗等国产企业崛起之前,中国的CT、MR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几乎完全依赖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价格昂贵且维护成本高。
这家脱胎于东北大学的企业,是中国“产学研”结合最成功的案例之一。1989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国产CT的整机研发也正式开始。1994年,“研制中国CT”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国产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检测。1995年,时任东软集团董事长的刘积仁,在项目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投入资金为国产CT的产业化提供支持,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并入东软集团进行项目孵化。
1997年,中国第一台全身CT终于在东软下线。这意味着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
从最初的CT出发,逐步扩展到MR(磁共振)、DSA(血管机)、US(超声)、PET/CT(核医学)、RT(放疗)以及影像云服务等;从单排CT到16排、64排,再到256排宽体能谱CT;从永磁型MR到超导型MR,再到高性能的超导磁共振系统。近年来,东软医疗从CT到全线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从硬件到智能,不断与国际水平比肩。东软医疗也在这一过程中,从一家沈阳本土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2016年,东软启动预研光子计数CT(Photon-counting CT, PCCT)。今年,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NeuViz P10碲锌镉光子计数CT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从28年前研制中国第一台CT,到今天领跑全球光子计数CT技术的传承。这不仅是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也是全球首台8cm宽体光子计数CT,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CT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东软医疗研制的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 NeuViz P10。受访者供图
“技术积累下来,在探测器、重建机方面有很多沉淀。即使这样,光子计数CT对我们来说还是相当于一块空白的知识领域。大家咬牙摸索,不断做实验。”东软医疗智慧影像软件研发中心总监马锐兵2001年加入东软,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光子计数CT具有引领性,相比传统CT具备低剂量、高分辨率和能谱成像优势。
传统CT的探测器采用能量积分探测器(EID),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能量收集桶”。当X射线光子进入探测器时,闪烁晶体先将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再通过光电二极管生成电信号。这些信号强度与光子总能量相关,但无法区分单个光子的能量和到达时间,所有光子信号混合后输出总能量积分值。而光子计数CT(PCCT)采用半导体探测器(如碲锌镉CZT),直接将每个入射光子转换为电信号,实现“光子级”计数和能量分辨。
由于能够精确获取每个光子的能量信息,PCCT可以生成超高精度的能谱数据。这使得物质分离(如区分碘对比剂、钙化、软组织)的能力更高,可以实现更准确的虚拟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图等,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更加精准精确的同时,也带来数据量的成倍增加。
除了探测器、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重建机也是PCCT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PCCT系统中,重建机并非普通的计算机,而是整个影像链的“智能中枢”,其重要性在PCCT时代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GPU并行加速、基于深度学习的重建引擎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是攻克PCCT海量数据处理、低剂量图像优化以及精准物质分解等难题的核心钥匙。去伪存真,同时为影像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东软医疗与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聚焦于低剂量CT成像等前沿技术联合攻关与临床转化,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
“我们也在挖掘数据的价值化,很多原始数据在医院沉积,患者扫描完存到PACS系统,基本不会再使用。事实上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治理和加工,是具备非常大价值的。”马锐兵说,过去有价值的病例数据分散在医院各种信息化系统,包括影像及检验化验的结果、家族史及病史等。大模型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的训练,东软医疗正在与很多知名医院合作,建立面向专病的高质量数据集,并基于科研平台合作研究人工智能诊疗模型。“针对光子计数CT,其数据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有待挖掘利用,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实现精准诊疗。”
以东软医疗为龙头,沈阳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手术器械等在内的特色产业集群。沈阳的医疗装备产业,承接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技术血脉。除了东软医疗这颗“明星”,还有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制造商迈思医疗、微创手术器械研制企业沈大内窥镜等细分领域表现优异的企业。在齿科器械、消毒设备等领域,沈阳也拥有一些历史悠久、品质过硬的企业。
仿制药到创新药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以其深厚的工业基础,孕育了众多企业从小树苗长成大树,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不同于东北制药和东软医疗的叙事,因“低浓度硫酸阿托品”走入公众视野的兴齐眼药,是一个基层“街道企业”成长起来并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故事。
从仿制药起步。1989年,32岁的刘继东进入药厂,从副厂长、代理厂长做到厂长,现为兴齐眼药董事长。彼时,兴齐还只是沈阳市铁西区兴齐街道办事处下的一家福利小厂。从一开始“广撒网”,片剂、胶囊、外用膏,到滴眼剂、滴鼻液、滴耳剂等,到后来的“深聚焦”,持续收缩战线,最终锚定眼科赛道。这在当时,让兴齐避开了与大型药企的正面竞争,还较早进入并持续深耕颇具市场潜力的细分领域。历经2次转制,2011年,兴齐制药成功转型,并更名为兴齐眼药。
从仿制药到仿创结合,兴齐现已踏上创新药研制之路。

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1997年,高峨大学毕业进入兴齐,是兴齐的第一位大学生,如今已成长为企业核心领导团队成员。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当年国家刚推进药品行业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时,眼用制剂不在首批被强制要求通过认证的剂型名单中,兴齐仍坚决主动第一时间启动了GMP认证工作。当时的兴齐属于“三小一道”企业,规模小、资源少、基础弱,要通过认证,面临诸多挑战。“相当于得先把坑填平夯实,才能起高楼。宁可累,宁可投入多,也要扎实自主完成GMP认证。”
1998年,兴齐建立自己的包材车间。2001年,首次通过GMP认证。2010年,成立眼科药理、药代实验室。2012年成立包材研究实验室。过程中,兴齐的技术研发、生产质量及现代化管理体系逐渐完善规范起来。
“2016年上市到2023年获得全国质量奖,兴齐眼药一直走在国内眼科制药领域的前列,靠的是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执着,对市场敏锐的感知力,以及持续的创新驱动。”总经理高峨说,兴齐眼药在近视防控、干眼治疗、抗感染、角膜修复等多个品类里都有明星产品,其中不乏“中国首个”、“世界首个”的突破性产品,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将兴齐眼药这个名字推向公众视野的是兴齐美欧品(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上市。该产品的上市,缓解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且不断攀升背景下“低浓度阿托品”院内制剂长期“一药难求”的状态。这款产品也成为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正式获批的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眼用制剂。目前,兴齐另外两种浓度的硫酸阿托品滴眼液(0.02%和0.04%)已取得Ⅲ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如能正式获批上市,将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近视防控解决方案。
立项来源于市场需求,质量源于设计研发。而用高峨的话来说,“小荷才露尖尖角”。
怎么做得比原研药更好一些,这是兴齐过去的产品研发课题。如今,兴齐迈入创新药赛道,面临从零到一的全新课题。同时,作为眼表领域的龙头企业,兴齐也开启了眼底领域的研制。眼底病症的危害程度更高,需要颠覆性的机理研究。
“从药物原料研究、药物靶点筛选、药学研究、非临床及临床研究、包材研究直至注册上市,从研发、生产、销售到眼科医院的医疗服务,没有全链条的紧密协作、相互支持和信息反馈,很难达到知识的边界。”兴齐锚定一类二类新药,打造了超250人的研发团队,近5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均超10%。这也为未来的持续创新与突破奠定基础。
过去兴齐盘子小,做人有我优的跟进创新。经多年积累,具备了探索新领域的条件。“要把各方面研究得非常细致,尊重市场竞争的规则,敬畏好的产品。将功力花在创新和打磨自己的产品上,同时国产产品还要具有性价比。”
创新需要理念、技术、人才、时间、激励及容错机制等。“创新药领域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活动,因为我们有全链条的研发团队,可降低试错成本,在研发各个阶段,能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新的突破机会,有时创新就在一念之间。”高峨说,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但一些领域需要沉淀,急不得,尤其制药这类领域,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科研的视野、思维与实践。“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时间,更需要企业自身的持续努力、保持好奇心和始终坚持创新探索。”
“老底子”与“新动能”
“老底子”与“新动能”要有机结合。沈阳,这片曾经的工业森林,正孕育着新的物种。
“我们是中国大型医疗设备成长的一个缩影。”智维精准创始人李兆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大型医疗设备的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国计民生对医疗设备的需求也高速增长,为本土企业提供了生存土壤。同时,由于临床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采购进口产品,一众国产医疗装备企业也经历了滑铁卢。而在直线加速器这个领域,过去中国本土产品面临市场占有率极低的困境,当国产设备还在集中精力做基本功能时,国际友商已经奔着临床需求应用的高阶功能。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一种利用微波电磁场加速电子并具有直线运动轨道的加速装置,用于患者恶性肿瘤或某些良性病灶放射治疗的医疗器械。它能产生高能X射线和电子线,具有照射时间短,照射野大,剂量均匀性和稳定性好,以及半影区小等特点。
李兆彬在加速器行业工作30年,具有10年医院放疗物理师从业经验。骨子里的“爱折腾”,让他决心创业。“左手拉医院提临床需求,右手拉大学推动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中间出产品,就可以更贴近临床的应用。”
在沈阳雄厚的医疗装备产业基础吸引下,李兆彬将企业研发中心从北京亦庄搬到沈阳。一年前,智维在大东区欧盟经济开发区的空间还是泥泞的工地,如今大楼拔地而起。同样迅速的,还有智维的研发进度。智维精准的团队中,大多具有大设备的多年技术积累。“大家用同一种‘语言’,在一个水平上交流。”去年底,智维精准以电磁兼容和安规两大检验项目均零整改通过,拿到产品的注册检验报告,拿证速度领先同行。

智维精准的沈阳研发中心。受访者供图
诊断级别的CT,要实现目标动态下更精准的识别,达到清晰的图像值,就对射线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行业内传统CT的孔径大多在70-80厘米,智维的产品孔径达100厘米,需要重新设计探测器和球管的参数。为满足临床需求,在加速器连续旋转速度等多项指标上成为了业界第一。
大设备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考验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工作强度高,但创新研发工作又需要相对自由的空间。作为一家科技创业型企业,智维自成立以来,每年举办音乐节、爬山、脱口秀等活动,已连续三年。今年音乐节主题为“二号间”,这是三个调试机房中工程师们去的最多的一个机房。创业过程中,对科技人才的尊重,也体现在文化和价值观的打造上。“创新,要有积累,还要有前瞻。需要技术水平高的人,保持开放性,提高专业性。调性越明显,越能吸引同频的人。”
等待智维的还有不少挑战。“拿注册证,只是毕业而已。拿了证进市场销售才是‘混社会’。”李兆彬表示,虽然成立还不到三年,但企业在做高密度的积累,探索错误和正确并归纳总结,不断复盘,尽力使创新之路走得更稳。
而成大生物,自2002年在沈阳成立以来,从引进国际技术起步,逐步成长为国内人用疫苗领域的重要企业,在狂犬病疫苗方面形成优势,并正积极拓展其他疫苗产品和国际市场。
在巩固现有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市场地位的同时,推进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的上市。这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通过自研与合作,成大生物正将产品线从狂犬病、乙脑等传统优势领域,扩展至流感、HPV、肺炎、流脑等更多样化的疫苗类别。

成大生物。受访者供图
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疫苗产品的研发和相关工艺技术也需不断进步。
成大生物拥有的“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构成其核心技术体系。已建成并逐步完善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多联多价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四大研发技术平台,推进在研疫苗项目,通过高效的研产对接快速实现产品的产业化。
这些新的“物种”,它们形态不同,但根系都深深扎在沈阳这片土壤之中。
有限之中,争取空间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性,沈阳市唯有不断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一方面继续壮大龙头,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群体,把整个产业的土壤发展起来,吸引更多的高校院所成果在沈落地转化。”沈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中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机床、重型机械、电力装备、军工、飞机制造为核心的庞大工业体系。这意味着它拥有从铸造、锻造、机加工到装配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几十年的工业积淀,培养了一代代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和富有经验的工程师队伍。
老树发新枝。而沈阳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正是这棵根深叶茂的老树上,最富生机和希望的新枝之一。
从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摇篮——东北制药总厂,到如今三生制药、东软医疗等享誉国内外的企业,沈阳医疗产业体系逐步完备,全市现有产业相关企业2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66家,三生制药、东北制药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东软医疗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多次填补国内空白。
人才、精神、供应链这些“老”的优势,与信息技术、创新药研发等“新”动能结合。
同时,沈阳正根据区域特色构建“一核两翼多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展抗体、重组蛋白、高端化学制剂等领域,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展疫苗、眼药、细胞治疗、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沈北新区建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综合性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大东区建设前沿生物技术和高端医疗器械孵化转化产业集聚区,新民市建设中药现代化创新智造产业集聚区,形成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组团。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通过可控范围的试错,达到知识的边界。类似的,城市产业的发展,也是于有限之中精密整合,充分利用资源,争取更大空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