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早稻总产单产实现双增收。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正常偏好,夺取秋粮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而这离不开坚实的水利保障。
水利部农水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表示,水利部门近年来狠抓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水利基石。今年,大中型灌区项目被列入水利领域“两重”建设实施方案,水利部支持实施了15处新建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130万亩,支持实施了14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推进实施了70处重点区域排涝项目建设。
同时,水利部完善“大中型灌区一张图”,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农业农村部建立“大中型灌区一张图”与高标准农田图共享机制,完成与高标准农田套图工作,摸清了灌区内高标准农田底数。指导各地做好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衔接,整装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
“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以占全国5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0%以上的粮食。”许德志说,“其中,大中型灌区亩均产量是全国平均亩产的1.5倍到2倍,是雨养耕地的2.5倍到3倍,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科学调度保障粮田用水
去年秋后水库蓄水时,水利部就开始谋划今年灌溉工作,指导各地积极摸排家底,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蓄足灌溉水源,强化综合分析研判,及时优化灌溉方案,坚持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导农户科学灌溉。
今年上半年,我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受旱,对夏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受旱地区大中型灌区由于储备水源充足,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有保障的情况下,及时精准灌溉应对持续气象干旱,既避免了作物因过度蒸腾蒸发导致缺水而引发的生长停滞或枯萎,又促进了次生根生长,提升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能力,部分地区出现“越旱越丰产”现象——河南商丘市三义寨灌区今年冬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比去年增加200斤;河南濮阳市南小堤引黄灌区冬小麦亩产1050斤,比去年增加了50斤;山西大禹渡灌区夏粮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107斤,增产11.9%。据权威科研机构监测分析,今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
“我们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坚持‘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许德志说,水利部全力保障今年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6月以来,围绕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西南等秋粮主产区,水利部门强化骨干水工程调度,全力保障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秋粮灌溉。截至9月中旬,夏灌累计供水近200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近8亿亩。针对安徽、河南等地较为严重的旱情,水利部门科学实施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骨干水库,以及安徽引江济淮、江苏江水北调等引调水工程的抗旱调度,指导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地旱区288处大中型灌区累计引水13.1亿立方米,保障了1640余万亩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灌溉用水。
2022年,水利部启动49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数字赋能指导科学灌溉,积极推进农田灌溉用水计量精准化、管理运维智能化、灌溉方式高效化。
优化提高泵站机组群供水能力10%,满足灌区农户迫切用水需求;通过灌区配水渠道“管理减员增效”模型,生成灌区保粮供水“预案”;实现计费闸口配水设施统一、计量统一,并24小时在线监测……面对今年严重干旱,山西大禹渡灌区积极发挥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优势,有序有效推进农业灌溉。
推动农业节水增效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2025年4月出台《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用水计量监测、农业水价政策、节水市场制度、节水技术及服务等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
在今年的春灌、夏灌中,水利部指导各地各灌区积极开展节水灌溉、精准灌溉、智慧灌溉,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水利贡献。”许德志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