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大踏步地迈入对外BD时代。
仅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就签下了超过70笔在研管线的对外授权协议,交易总额超过60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都创下历史纪录。
其中,2025年6月,三生制药将公司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SSGJ707的海外权益,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超60亿美元的惊人价格,授予辉瑞。
这一数字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纪录,即使在全球创新药管线交易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笔重磅级别的交易。
造成这种行业繁荣景象的核心因素,是中国供给和全球需求的高度契合与共振。
一方面,是诸多手握雄厚现金的跨国药企,在未来3~5年普遍面临着在售核心管线的“专利悬崖”,迫切需要引进外部的现成在研管线进行补位。
多份权威机构测算显示,未来几年将有超过100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重磅药物,陆续走到专利悬崖边缘,其中包括默沙东的Keytruda等核心品种。
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国创新药企业,依靠在早期管线发现和临床研究环节中显著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储备了大量具备高度潜力的在研管线,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人才团队来推进所有管线的研发(尤其是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在这种天然高度契合的供需匹配之下,中国创新药管线的对外BD交易彻底爆发。
在跨国药企找到性价比更高的创新管线来源之前,这种趋势预计将长期持续。
根据Morgan Stanley一份研究报告的预测,到2040年,源自中国的创新药的年度销售金额将达到2200亿美元,同时FDA批准上市的创新药中,将有35%是源自中国的管线。
从这个行业趋势来判断,未来很长一段时代的中国创新药行业,对外BD将是一个极为核心的正向驱动因素。
抓住这个产业机遇,是当下中国药企至关重要的发展契机。
这也是自2025年以来,诸多成功完成创新药管线对外BD的药企,获得市场的极度推崇与追捧的本质原因。
能否以系统性的方式、持续地产生可对外BD的创新药管线,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对于创新药企业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判断标准。
目前来看,至少有两大类型的创新药企业,符合以上标准。
一类是以为代表的“大而全”类型的中国药企,特点是依靠充裕的资金以及高达数千人的庞大研发和临床团队,几乎将所有热门靶点都做一遍,其BD交易的管线,以处入临床试验早期阶段的为主。
在一份海外媒体发布的2025年全球药企管线排名中,恒瑞医药以173个在研项目(包括临床前和临床后)高居全球第13位。
这也是在BD大潮到来之后,恒瑞医药屡屡有所斩获的原因。
根据恒瑞医药2025年半年报的信息,仅仅今年上半年,来自BD交易的首付款的确认收入,就已经接近20亿人民币。
恒瑞医药的这种打法,可以理解成是一种“重型模式”,需要海量的资金以及极为庞大的研发团队的支撑,这个门槛很高,大部分药企根本玩不起。
另外一类,则是以百奥赛图为代表的“轻型模式”,其依靠自身体系化的资源禀赋,依靠独一无二的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打造“千鼠万抗”计划,准确卡位创新药物发现这一核心环节,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创新药行业研发价值链的重构,在创新药BD时代同样大放异彩。
打造全球新药发源地
以基因编辑模式动物起家的百奥赛图如今早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并在创新药临床前全链条不停奔跑寻找边界。
从最初的定制化服务出发,公司敏锐地将发展重心集中在高技术壁垒的靶点人源化动物领域,持续扩充并沉淀出全球最大规模的靶点人源化小鼠模型库。
这一战略不仅让模式动物从“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被动角色,转变为“货架式”供应模式——客户可直接采购、即买即用,更推动了行业标准化与效率提升。
凭借领先优势及高标准的质量控制,百奥赛图成为首家实现模式动物规模化反销欧美跨国药企的中国企业,真正奠定了其在全球模式动物领域的核心地位。
解决完这一创新药评价环节的关键痛点之后,百奥赛图继续向创新药源头分子出发。
2020年,百奥赛图提出“千鼠万抗”计划,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定位和分工,直接跻身于创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又一核心环节。
所谓“千鼠万抗”计划,是指百奥赛图在自主研发的RenMice系列技术平台的基础上,通过靶点敲除,得到针对人体内千余种潜在药物靶点的模式小鼠(“千鼠”),进而针对每种小鼠免疫后得到数百种针对该靶点不同表位的抗体分子,最终得到一个包含数万个候选抗体的分子库(“万抗”)。
依靠这个体量极其庞大的候选抗体分子库,百奥赛图彻底重构了自身的商业模式。
对于“千鼠万抗”计划筛选出的候选抗体分子,百奥赛图采用合作开发或分子序列授权/转让等方式,寻求合作方共同推进其临床开发及后续商业化进程,并从中获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药物上市后销售分成等。
这种全新的“玩法”,彻底颠覆了创新药行业中现有的研发模式,带来了时间效率、研发成本、靶点覆盖度等多个核心维度的显著优势。
从时间效率的角度而言,在传统的药企研发流程中,从靶点发现与验证阶段算起,到最终确定创新药分子的PCC阶段,平均时间是5.5年。
在百奥赛图的“千鼠万抗”计划的支持下,这个流程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药企通过支付有限的首付款,就可以直接从百奥赛图的抗体货架中,挑选高质量的、可满足其不同研发需求的抗体分子,直接进入内部测试环节。
创新药行业的早期药物研发模式,从之前的立项之后的不断等待候选分子,变成了“立等可取”,上述的从临床前发现到PCC所需的平均时间,缩短到了12~18个月。
这无疑将大幅促进抗体候选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过程,显著节省创新药研发企业宝贵的时间。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创新药企业的立项模式,也将由“先确定研发方向,1~2年后验证可行性” 转变为“先获得第一手验证数据,再确定是否立项”,这也大大降低了客户前期的研发风险。
从成本角度而言,百奥赛图的“千鼠万抗”计划,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药物发现CRO和创新药企业内部药物发现团队的角色,但是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行业数据显示,在大型药企内部,从0开始到成功获得一款候选分子的平均成本,在数千万美元级别,而从百奥赛图的抗体货架获得PCC级别的抗体分子进入测试阶段,其成本显然要远远低于上述数字。
从靶点覆盖范围而言,千鼠万抗计划无疑具备更加独特的优势。
根据百奥赛图的2025年中报信息披露,“千鼠万抗”平台已经针对人体1000多个靶点,建立了超过100万条多样化的候选抗体序列库。
1000多个靶点的100万条抗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截至2024年底,全球范围内仅有针对70余个靶点的100余种单抗药物,获得美国FDA 及欧盟EMA批准上市。
在此之前,出于研发投入的考虑和人手的限制,创新药企业通常都只能聚焦于有限数量的靶点及管线进行研发。
基于“千鼠万抗”计划的抗体货架的出现,让创新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靶点自由”,从此只要花费远低于此前内部研发的成本,就可以从源头开始平行比较多个靶点,在快速拿到第一手数据之后,进一步优化研发决策,这将大大提升创新药的研发成功率。
综合以上各种优势,可以发现,如果一家创新药企业选择和百奥赛图开展深度的合作,其内部研发的流程将得到革命性的重构,以往耗时过长、投入巨大的早期药物发现环节,在“千鼠万抗”平台的全方位支持之下,将不再是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瓶颈。
同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计划,百奥赛图的“千鼠万抗”平台面向全行业开放,这将使得“千鼠万抗”逐渐成为全行业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而百奥赛图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宏大愿景——成为全球创新药分子的“发源地”。
“以BD为导向”的商业模式
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再找到一家企业,能拥有和百奥赛图同等规模的候选抗体库;同时,也很难再找到一个业务模式类似的企业。
这是一种天然的“以BD为导向”的商业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创新药企业,对于每一个在研管线都存有自主开发还是对外BD两个选择,百奥赛图的战略非常清晰:并不计划投资自有资源来领导候选管线的持续开发,每一款管线都以对外转让或者授权为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百奥赛图选择聚焦分子发现环节,将自己在创新分子发现这个领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构建在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的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
这是一种典型的“在1米的宽度做出10000米深度”的专注聚焦型战略,而由专注和聚焦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与壁垒,往往让竞争对手无法企及。
在创新药分子发现环节,百奥赛图这种综合性的优势所带来的显著降本增效作用,几乎让所有药企业都为之心动、无法拒绝。
对于小型Biotech来说,甚至可以将整个创新分子发现环节,都构筑于百奥赛图的“千鼠万抗”基础之上,在这高达100多万条准PCC级别的抗体库中“淘金”,已经完全足以支撑一家小型Biotech公司的全部研发计划。
对于大型药企来说,“千鼠万抗”与其内部的分子发现业务也并无冲突。
作为一个极为有益的外部资源库,“千鼠万抗”计划可以为大型药企内部的分子发现业务提供高度差异化的补充和赋能,甚至在某些时刻可以提供意外的惊喜。
总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千鼠万抗”计划都有能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产生作用:或有机整合到其现有的研发流程之中,或彻底对其研发流程进行颠覆性的优化和重构。
百奥赛图这种颇为独特的商业模式,牢牢占据了“创新药分子”这条大河的源头,下游的所有创新药企业,都可以成为共享研发收益的合作伙伴。
一旦产生实质性的研发成果,百奥赛图都可以通过授权、转让、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获得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等多种途径的收益。
从目前实际落地的情况来看,这种“以BD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高速的发展趋势。
仅在2025年上半年,百奥赛图就新增签署80项交易,同比增长近60%,累计已签署约280项治疗性抗体资产授权合作,合作企业涵盖Merck、Gilead(吉利德)、Neurocrine、IDEAYA Biosciences、ABL Bio、翰森制药、南京正大天晴等国内外知名药企。
在已经产生合作的药企中,有相当部分会选择和百奥赛图进行再次合作。
2025年9月4日,百奥赛图宣布,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Merck)签署一项抗体选择权的评估协议,推进开发应用于核酸药物的抗体偶联脂质递送解决方案。
根据协议条款,百奥赛图将提供基于其RenMice平台自主开发的全人抗体,由默克评估将其用于抗体偶联LNP制剂服务的可行性。默克被授予获取选中抗体资产权益的独家选择权,百奥赛图有权获得相应的费用付款及销售分成和再许可分成。
这一合作,不仅彰显了百奥赛图全人抗体平台的多样性,也展现了全人抗体在传统疗法之外的广阔应用前景。
同时,这已经是默克第三次选择和百奥赛图在一个新的领域展开合作,这种高“复购率”,无疑是对百奥赛图的抗体发现平台的高质量与高效率优势最有说服力的“投票”。
近年来,作为一家跨国药企,默克已经和多家中国药企完成了数笔交易金额巨大的管线BD授权,完全有理由期待默克和百奥赛图在未来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2025年9月8日,纳斯达克上市药企IDEAYA Biosciences在其10周年研发日(R&D Day)活动上披露,与百奥赛图合作的管线IDE034(B7H3/PTK7双特异ADC),将在2025年下半年递交临床试验申请。
距离IDEAYA Biosciences获得IDE034的选择权和许可协议,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个合作案例也说明,百奥赛图对外合作的项目,不仅数量上颇为可观,在合作之后的推进质量和效率也是非常之高。
创新药BD时代的潜在大赢家
百奥赛图这种以BD为导向的商业模式,高度契合当下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实现了公司在创新药研发价值链中的“阶层跃迁”。
在精准卡位创新分子发现这个核心环节之后,百奥赛图将成为创新药企业至关重要的关键研发合作伙伴,并共享具备巨大想象空间的创新药研发后端收益。
同时,这种开放性的模式,也规避了过往每家创新药企业关起门来做研发的弊端。
此前,一家药企如果放弃了某个分子,往往将其束之高阁,基本很难再有机会重新尝试。
但是在百奥赛图的创新商业模式之下,对于某个具体的抗体分子,如果A公司在某个适应症上测试效果不佳之后,该分子会重新回到“待售”状态,未来可能有B公司或者C公司在不同的适应症上重新对该分子进行测试。
理论上,百奥赛图的分子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抗体分子,都有若干次机会接受不同背景的创新药公司根据不同的思路、针对多种临床应用场景的测试和开发。
因此,单个分子的成功概率也大大提高。
也就是说,整个创新药行业中的企业,可以共享百奥赛图的“千鼠万抗”分子库,这种开放的模式,在显著提升创新药行业研发成功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百奥赛图的抗体分子对外BD的概率。
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是百奥赛图基于行业深刻洞察基础之上的商业智慧的体现,也是推动创新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成功地突破产业传统局限,并帮助企业抓住全新的机遇。
随着“千鼠万抗”计划的持续发展,随着更多对外合作成果的落地,百奥赛图无疑将成为创新药BD时代的潜在大赢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