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于七月播出。
纪录片向观众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抗战文物和视频,以“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叙事结构,以一二九运动珍贵影像资料、赵一曼被捕后的档案、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埃德加斯诺使用过的背包等讲述抗战故事。8月22日,《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海报
研讨会上,纪录片总导演张艳菊以一组数字为线索,复盘了创作历程,4月北京狂风肆虐时,主创团队首次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受抗战精神的感召,6位导演带领团队无休奋战,走遍34座城寻找抗战故事——从吉林追寻杨靖宇将军足迹,到山西左权县随烈士后人献花,再到武汉用AI技术让英雄陈怀民“重返”故土,分散点位最终串联成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图景。

剧照
张艳菊介绍,纪录片拍摄中采访到的老兵最年长的有110岁,最年轻的也已经102岁,“这意味着每一次采访可能都是最后一次,开国少将王扶之,平型关战斗的亲历者今年已经102岁,我们等了两个月,写了无数版本的拍摄方案,最终老将军家人才答应给我们半小时的拍摄时间,老将军几乎已经说不出话了,但仍然颤巍巍地说起子弹打光了拼刺刀的细节,讲述很多战友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我们在以抢救式记录追赶他们离去的背影。”

剧照
“104天是拼搏,34座城是追寻,110岁是坚守,3000件文物是历史证言。” 张艳菊表示,这些数字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的重量。

拍摄花絮
作为纪录片的参与者、嘉宾,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饱含深情地分享了他参与拍摄的过程。跟随摄制组,他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了姥爷张自忠的初葬处,看着那个简单朴素的地方,他和弟弟车临动容落泪,这也是他此次拍摄的最大收获。
研讨会上,军事专家萨苏谈道,该纪录片以微观洞见宏观,让人们知道在这场战争中,曾经有无数感动人的故事,视角非常独特,采用了传统的历史与现实相互照见的拍摄模式,巧妙地利用了抗战者的布局和工作来作为当代视角,内容与主题环环相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纪录片超越了史料堆砌的传统框架,既挖掘了隐秘而伟大的历史细节(如九君子的另类抗日、日军版本《论持久战》),又融合“革命英雄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回避抗战残酷,更通过主题曲、即兴歌唱等传递温情,既记录了如110岁的老兵口述的直接史,又为进一步的研究留存史料。

剧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6集篇幅全景呈现14年抗战历程,跳出“创伤记忆”的叙事惯性,聚焦走向胜利的过程,让年轻人感受到民族伟大力量与必胜信心,既鲜活塑造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又通过烈士后人、文物保存者等不同代际的我们构建起中国人的主体人格。
广电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解读了更多的创作细节,他谈道,该纪录片在叙事上以策展人视角串联故事,让观众从被动聆听者变为历史探索者,同时聚焦普通人的抗战记忆,实现了宏大家国叙事与个体命运关怀的统一,影像上,运用4K超高清、虚实结合等技术,穿越飞机弹孔见历史影像等的设计,增强了沉浸式体验。《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也关注到,通过AIGC技术的应用、镜头语言的设计,让每一件展品直击心灵、让每一个故事直击心灵。

剧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