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在发布“史上最强”半年报业绩后,泡泡玛特的股价也再创新高。截至8月20日港股收盘,泡泡玛特股价报收316港元,市值突破4200亿港元。
界面新闻在这份财报中看到,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这也表明,泡泡玛特今年半年的营收就已经突破百亿元,净利润也超过了2024全年。
“感觉今年300亿也很轻松”——界面新闻获悉,在泡泡玛特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创始人王宁给出了超越预期的2025年全年业绩指引,他表示集团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预计全年营收不低于300亿元。
而在今年3月份的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王宁称预期2025年营收同比2024年有50%以上增长,也就是说当时估计2025年营收能做到200亿元。在5个月时间里,2025年营收预期狂飙100亿元。
塑料盲盒与毛绒玩偶构筑起的这个庞大潮玩帝国,正在将王宁此前的目标逐步兑现。
全球爆火的LABUBU支撑起的业绩与海外扩张成为它预期拉满的想象力。但对于这样一家新兴消费品公司来说,外界对于潮玩这个“无用之用”的品类究竟有多大市场,是一时热度还是有长久的生命力始终存在疑问。以及,LABUBU的爆火在高基数下未来是否有延续性,以此来判断泡泡玛特股价的成长性如何。
而在8月20日的业绩发布会现场,王宁和泡泡玛特高层就外界疑问做出了一些解答,他们似乎也想从这些表态中,让市场和投资人看到泡泡玛特股价的增长空间,以及这家公司未来的方向。

泡泡玛特只靠LABUBU吗?
“大家都比较关心销售增长的数字,但对我来讲,我更关心LABUBU成为世界级IP背后的意义。”界面新闻获悉,王宁在发布会现场就“LABUBU讨论度与商业价值”做出了回答,他认为当一个IP成为世界级的IP以后,其实真正的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而不是我们这会儿讨论比较多就有价值,讨论得少价值就没有了。”
王宁认为LABUBU仍然有更多品类有待开发,“现在大家买到的只是LABUBU的毛绒玩具,当一个IP形成世界级、符号化的超级IP,可以挖掘的品类很多,产品开发的方向也很多,承载的价值本身也很多。”但他同时认为,LABUBU在产品开发上相对克制,以避免过度消耗IP。
LABUBU瞩目的销售业绩在财报中得以表现。2025年上半年,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实现营收48.1亿元,同比增长668.0%——毫无疑问成为泡泡玛特销售额最高的IP,占整体营收的34.7%。而照此估计,THE MONSTERS在2025年的销售额有可能突破100亿元。
LABUBU销售持续增长的一个驱动来自于不断的新品发售。
而在发布会现场,王宁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带货”举动,他从胸前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型毛绒玩偶,“这周就要发布mini版LABUBU,以前可能大家都是挂在包上,从下周开始,大家甚至可以挂在手机上,场景会更多,相信应该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超级爆款。”

而在几周前,这款mini版LABUBU已经有“谍照”在小红书等平台流传,此番是第一次在发布会被官方证实。随后,LABUBU在小红书平台的官方账号也正式发布了该新品的照片。但界面新闻获悉,mini版LABUBU产品的具体售价和发售形式仍未公布。

事实上,LABUBU未发布的产品此前也曾经在王宁身上露出过蛛丝马迹,比如在今年年初的泡泡玛特年会上,王宁胸口上的一只LABUBU曾引起了外界关注,而随后它也被证实为LABUBU在全球热卖的“前方高能系列”搪胶毛绒玩偶。
由此也衍生了一个思考,LABUBU的销售是否占比过高?因为在外界看来,一旦消费者对LABUBU产生审美疲劳,则会对泡泡玛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很多消费品公司成长性和健康度的评估当中,“是否过度依赖单一IP”成为一个关键风险。
王宁认为,目前IP的销售占比结果是相对均衡的。“因为我们从最开始就是一个平台化的企业,大家可以看到,桌子上的IP从最开始的一个到现在越摆越满。”他看着发布会管理层面前长桌上摆放的泡泡玛特玩偶说道。
界面新闻注意到,长桌上从左至右,分别摆放着玩偶是CRYBABY、DIMOO、SKULLPANDA、MOLLY、LABUBU、HIRONO小野、星星人。而它们也是泡泡玛特当前最主力的IP矩阵——包括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在内的5大IP营收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了10亿元。以及,在今年上半年收入过亿的IP一共达到了13个。


而其中的一些IP也表露出“爆款”的潜质,实际上比起爆款本身,外界衡量泡泡玛特投资价值的因素,还在于它的IP运营能力——即它是否能批量孵化出更多受全球市场欢迎的IP。
“泡泡玛特在IP运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一套可持续的开发和运营能力。这也是它能够在潮玩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泡泡玛特的投资人、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表示。
从当前市场来看,也已经有泡泡玛特“腰部”IP梯队站出来接力。
卫哲曾经判断,泡泡玛特下一个全球爆火的IP会是CRYBABY。而它的玩偶也曾在近期出现在Lisa、蔡依林等明星的身上。界面新闻从财报中看到,2025年上半年,CRYBABY的营收达到了12.1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8.8%,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3.49亿元增长248.7%。

受到明星效应的影响,CRYBABY的搪胶毛绒玩偶也时常处于断货状态中。界面新闻近期走访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的多家门店,均未发现有现货出售。
实际上,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泡泡玛特销售占比头名的IP一直处在轮换的过程中,与当年IP的火热程度,以及产品设计受到市场欢迎的情况直接相关。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2017年至2021年,泡泡玛特的“当家一姐”持续被MOLLY占据;直到2022年和2023年,销冠被SKULLPANDA夺走;到了2024年,THE MONSTERS“登基”成为新王。
海外新店还要开在哪?
支撑起泡泡玛特持续增长想象力的,还在于它在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王宁在发布会表态,对海外市场依旧非常有信心,认为海外市场还是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2025年中报,是泡泡玛特全球组织架构调整后的首份财报——第一次披露了中国、亚太(指中国以外的其他亚洲及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美洲和欧洲及其他地区4大区域业绩。
中国营收82.8亿元,同比增长135.2%;亚太营收28.5亿元,同比增长257.8%;美洲营收22.6亿元,同比增长1142.3%;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同比增长729.2%。4大区域业绩均实现了超3位数增长,其中被王宁寄予厚望的美洲增速超过了10倍。这也意味着,泡泡玛特的国际化战略迎来首轮爆发。
就像王宁之前计划的,2025上半年,泡泡玛特持续在全球地标性位置开设大店,比如英国剑桥和印尼巴厘岛。截至6月30日,泡泡玛特在全球18个国家开设了共571家门店,其中线下门店新增40家,机器人商店新增105台。
“目前我们在海外地区有140家门店,8月8日在泰国曼谷开了旗舰店,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旗舰店,有766平方米。”泡泡玛特联席首席运营官文德一在发布会现场表示,“估计年底超过200家门店。”
而在王宁看来,海外市场增长确实比他们预想中更快,而支撑这个判断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国家的市场才刚开始”。
近期德国开业的第一家门店排队数小时的场景,让王宁和内部复盘“门店是不是开小了”。在王宁看来,欧洲很多国家的门店数与国内相比,也都是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包括意大利、荷兰、法国和英国。
“今年美国如果开到60多家店的话,门店数也还不是很大的规模,包括美洲、加拿大、南美、墨西哥,相信都有很大的市场。”王宁表态,泡泡玛特每天都会在线上收到来自世界很多意想不到地区的订单,因为他们的门店还没有开到当地。
界面新闻留意到,文德一则在现场表示,今年下半年计划在中东地区卡塔尔多哈机场开第一家店,以及很期待未来在中南美、南亚、俄罗斯开发市场。

庞大的需求能否被快速变现?
此外,公众对于泡泡玛特的“抱怨”还在于买不到热门产品。
无论是哪一个泡泡玛特的直播间,你能听到主播们最常说的话便是“LABUBU暂时没有补货通知,所有搪胶产品暂时没有补货通知……”对于投资者而言,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支撑泡泡玛特业绩的关键,但如何将这部分需求变现则是关键。另外一个风险在于,目前不少泡泡玛特的消费者是因为市场潮流趋势而选择购买产品,属于从众消费心理,如果泡泡玛特的热门产品持续很难购买到,他们可能就会“下头”选择离场。
界面新闻注意到,泡泡玛特的高管们在业绩会上一直强调已经扩大了供应链产能的投入。泡泡玛特联席首席运营官司德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表示,目前毛绒产品的需求仍然太大,目前仍在追产能的阶段。而泡泡玛特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在业绩会上透露,公司的的工程师一直感慨“今天一个月的量等于以前做一年的量”。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目前最为热门的毛绒产品,现在一个月的产能是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产能约3000万只左右。此外,在今年7-8月,和今年第一季度相比也有10倍以上的增幅,这就是产能规划上的变化。提升产能的办法主要是减少了人工的参与,例如在喷油涂装环节,一条生产线纯人工参与需要60名比较有资深技术经验的工人;而通过自动化改造,则需要30人左右,并且普通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以上手。
另外还在于新工厂的开辟。界面新闻留意到,虽然在业绩会上泡泡玛特没有提及,但最近不少收到新一批LABUBU的网友发现,除了过去在广东的工厂之外,包装盒上还出现了江西的工厂。这意味着泡泡玛特也正在国内扩张自己的代工工厂数量。
对于供应链和产能的问题,袁俊杰的解决办法分为“治标”和“治本”。
他透露称,目前泡泡玛特已经规划了全球6大生产基地,国内有4家,海外有2家,通过全球6大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和匹配需求与产能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自动化方式进行精益生产。而从治本的角度,则是怎样把握真实的需求,“真实的需求与销售预测与生产计划之间怎样取得最大的吻合。”
这种吻合除了满足消费诉求,又能减少库存积压风险以及盗版之外,还在于如何营造微妙的“饥饿”感。事实上,王宁对奢侈品牌的商业逻辑充满兴趣,他曾多次在公司内部或公开的场合谈及LV,称想要学习这类品牌如何做到“充足的稀缺”。但如何把握这种稀缺性的边界,则需要供应链方面的判断。“谁都不能预测下一秒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希望能够缩小预测和需求之间的偏差通过敏捷性的建设弥补这种偏差导致的结果。”袁俊杰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